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硬式网球(硬式网球)  拼音:yìng shì wǎng qiú
1.一种球类运动。由十四世纪法国的宫廷游戏「掌球戏」发展而来。十九世纪规则逐渐确立,并很快的在欧美盛行。
2.硬式网球比赛所使用的球。为正圆形用较硬橡皮制成的球,外包黄色或白色均匀毛质,没有缝线。直径约六点三五至六点六七公分,重量约五十六点七至五十八点四七公克。
《国语辞典》:印加帝国(印加帝国)  拼音:yìn jiā dì guó
Inca Empire
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间,印加人在秘鲁所建的帝国。印加本为地区名,其王也称为「印加」,在古代南美诸国中,文化最高,后为西班牙所灭。其地即相当于今秘鲁、智利、玻利维亚三国所在地。
《国语辞典》:本体论(本体论)  拼音:běn tǐ lùn
哲学的一部门。西元前四世纪由亚里斯多德首创。主要研究所有事物的共同点及此共同点所拥有的特性。也称为「形而上学」。
《国语辞典》:布朗宁(布朗宁)  拼音:bù lǎng níng
Robert Browning
人名。(西元1812~1889)英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的特色,在善于运用戏剧独白,来写作富于感染力的叙事诗和细致的人物心理描绘。他于三十四岁时和大他六岁,同为诗人的伊丽莎白。巴列特结婚,成为文学史上一对恩爱有名的诗人夫妇。代表作有《戒指和书》、《哈母林镇的花衣吹笛人》。
《国语辞典》:泰纳(泰纳)  拼音:tài nà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人名。(西元1775~1851)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除海景、威尼斯风景画外,也留下富于幻想性的作品,其光线的表现法,对印象派画家有很大的影响。
《国语辞典》:哥德式  拼音:gē dé shì
尖塔形建筑,十二世纪时始于法国,其势力风靡全欧约三百年之久,德国可伦大寺及义大利米兰本寺可为此式之代表建筑物。也译作「哥特式」、「峨特式」。
《国语辞典》:化妆剧(化妆剧)  拼音:huà zhuāng jù
盛行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宫廷或贵族宅邸的歌舞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义大利,有诗剧、音乐、歌曲、舞蹈及豪华剧装,有时由贵族客串表演。
《国语辞典》:红杉军(红杉军)  拼音:hóng shān jūn
义大利于十九世纪为求民族统一,反对奥、法、西班牙等外国势力的干涉,由加里波底组成的一支军队。曾远征南方的两西西里王国,完成义大利南北统一。
《国语辞典》:大战诗(大战诗)  拼音:dà zhàn shī
印度古代二大叙事诗之一。内容记载西元前十五世纪的各种传说及史实,包括巴拉塔族战史以及各种法规、风俗、社会制度等。此诗约在西元前十世纪时就被吟游诗人到处传述,直到四世纪左右,才形成现在的模式。
《国语辞典》:丹麦语(丹麦语)  拼音:dān mài yǔ
印欧语系中,北日耳曼语的一支。十五世纪中叶以前共分为东、中、西部等三种方言,后统一成现在的丹麦语。
《国语辞典》:大同教  拼音:dà tóng jiào
十九世纪波斯人巴孛所创,其教义倡导万教同源,天下一家,排除一切种族、性别、阶级、宗教的偏见。最高机构是设在以色列海法的国际正义院,全世界现有一万七千多处的地方教会。也称为「巴哈易信仰」。
《国语辞典》:大歌剧(大歌剧)  拼音:dà gē jù
一种歌剧体裁。十九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严肃歌剧。为法语Grand opéra的意译。通常是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题材多为反映历史故事,追求奢华的舞台效果,在剧中穿插华丽的芭蕾舞场面。如梅耶贝尔(G.Meyerbeer)的《清教徒》、《非洲女郎》。
《國語辭典》:自由主义(自由主義)  拼音:zì yóu zhǔ yì
一种思想或运动,主张以个人为目的,强调包括国家在内的社会经济势力不应对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有所干涉。
《国语辞典》:米勒  拼音:mǐ lè
Jean Francois Millet
人名。(西元1814~1875)十九世纪时,以法国农民画家闻名于世。毕生过著贫穷的生活,住在巴比逊,与科洛一起写生,善画乡村风景与田园生活等,是巴比逊派的一员。代表作有〈晚钟〉、〈拾穗〉等。
《国语辞典》:广绣(广绣)  拼音:guǎng xiù
泛指广东近二、三世纪的刺绣品而言。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比苏绣工整,却不如苏绣自然。也称为「粤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