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达(不達)  拼音:bù dá
1.不通。《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之二:「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
2.不发达。晋。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南朝陈。徐陵 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夫四聪不达,华阳君所谓乱臣。百姓无冤,孙叔敖称为良相。」
3.不瞭解。汉。班彪〈王命论〉:「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南朝梁。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某等不达通变,实有愚诚。」
《漢語大詞典》:无不达(無不達)
传说中的异人。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大荒中有人长一丈,腹围九尺……知百穀可食,识草木咸苦,名曰 圣 ,一名 哲 ,一名 贤 ,一名 无不达 。”
分類:异人
《國語辭典》:欲速则不达(欲速則不達)  拼音:yù sù zé bù dá
语出《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比喻操之过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汉书。卷七五。李寻传》:「治国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则不达。」
《漢語大詞典》:言不达意(言不達意)
亦作“ 言不逮意 ”。 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宋 程颐 《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輒露所见,求益左右。”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復为书晓之。”
《国语辞典》: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  拼音:měi suǒ bù dá mǐ yà
Mesopotamia
地名。在亚洲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之间。北至小亚细亚,南至波斯湾,系上古巴比伦及亚述建国之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土耳其,战后巴黎和会委托英国代管,西元一九三二年独立,称为伊拉克王国,一九五八年七月革命后,改建共和国,称为伊拉克共和国。也称为「肥沃月湾」。
《国语辞典》:不达道理(不达道理)  拼音:bù dá dào lǐ
不讲道理。《水浒传》第四六回:「小二慌忙去后面笼里看时,不见了鸡。连忙出来问道:『客人,你们好不达道理!如何偷了我店里报晓的鸡吃?』」也作「不尽道理」。
分类:不讲道理
《国语辞典》:不达时务(不达时务)  拼音:bù dá shí wù
不知潮流时势。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兀那君子,你好不达时务,不晓事也。」《西游记》第四一回:「那妖精也使身法,让过铁棒道:『泼猢狲,不达时务!看鎗!』」也作「不识时务」。
《国语辞典》:不达时宜(不达时宜)  拼音:bù dá shí yí
形容人只知固守已有原则,却不知现今环境真正所需。语出《汉书。卷九。元帝纪》:「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分类字锦》:不聪不达(不聪不达)
方言秦晋之閒听而不聪闻而不达谓之䏁
分类:
《國語辭典》:辞不达意(辭不達意)  拼音:cí bù dá yì
所用的言词无法确切表达心意。如:「他太紧张,说起话来辞不达意。」也作「词不达意」、「辞不意逮」。
《漢語大詞典》:辞不达义(辭不達義)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二:“语言糊涂曰辞不达义。”亦作“ 辞不达意 ”。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自序》:“所记皆寻常世俗杂务,且其辞不达意者,间亦有之。” 陈梦家 《论简朴》:“当然有些人辞不达意并不是为了说话故意要花藻,而是由于思路不清,缺乏条理和逻辑性。”
《漢語大詞典》:辞不达义(辭不達義)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二:“语言糊涂曰辞不达义。”亦作“ 辞不达意 ”。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自序》:“所记皆寻常世俗杂务,且其辞不达意者,间亦有之。” 陈梦家 《论简朴》:“当然有些人辞不达意并不是为了说话故意要花藻,而是由于思路不清,缺乏条理和逻辑性。”
《國語辭典》:词不达意(詞不達意)  拼音:cí bù dá yì
所用的言词无法适切表达心意。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词不达意,余尝叹息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大凡译技艺的书,必要是这门技艺出身的人去译,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也作「辞不达意」、「辞不意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