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娓娓不倦  拼音:wěi wěi bù juàn
勤勉不知疲倦的样子,常用来形容谈论不倦。《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或与谈论古今兴废之事,娓娓不倦。」《聊斋志异。卷五。侯静山》:「托神于河间之叟,与人谈诗文、决休咎,娓娓不倦。」
分類:不知疲倦
《國語辭典》:罔知所措  拼音:wǎng zhī suǒ cuò
不知道该怎么办。唐。白行简《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水浒传》第四回:「吓得庄家目睁口呆,罔知所措。」
《漢語大詞典》:枉曲直凑(枉曲直湊)
谓在弯曲的路上却笔直地往前走。形容人笨拙死板而不知变通。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其有才思者之为之也,犹善於依因机会,準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若夫拙者之为之也,则枉曲直凑,使人愕愕然。”
《國語辭典》:妄自菲薄  拼音:wàng zì fěi bó
过于自卑而不知自重。《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老残游记》第六回:「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国语辞典》:推聋装哑(推聋装哑)  拼音:tuī lóng zhuāng yǎ
不问不闻,故作不知。《金瓶梅》第九五回:「妈妈,休推聋装哑。那翠云子做的不好,明日另带两副好的我瞧。」也作「推聋装哑」、「推聋做哑」。
分类:故作不知
《國語辭典》:无所适从(無所適從)  拼音:wú suǒ shì cóng
徬徨无主,不知如何是好。《宋史。卷三○二。贾黯传》:「二人临事,指踪不一,则下将无所适从。」《清史稿。卷二九三。谢济世传》:「若发号施令,小人得以摇夺,君子无所适从,国事未有不隳者也。」
《漢語大詞典》:无所错手足(無所錯手足)
不知如何安放手足。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错手足。深惟厥咎,在名不正焉。”亦作“ 无所措手足 ”。 宋 苏轼 《论纲梢欠折利害状》:“兵恃食,食恃漕运,漕运一亏,朝廷无所措手足。” 清 戴名世 《李太常案牍序》:“繫断严酷,文深网密,使人无所措手足。”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五:“当时我眼睁睁地看着父母的死尸,简直无所措手足,不知怎么办才好。”亦省作“ 无所措手 ”。宋书·武帝纪上:“不如屯大众於 覆舟山 以待之。彼空行二百里,无所措手。”
《漢語大詞典》: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剧本。英国王尔德作于1892年。温德米尔夫人不知丈夫私下接济并坚持邀请来参加她生日舞会的埃尔琳夫人是她的离过婚的母亲,怀疑丈夫与埃尔琳夫人关系暧昧,负气来到追求她的伯爵家里。埃尔琳夫人赶来劝解。恰好伯爵和客人回家,两位夫人躲了起来,但温德米尔夫人遗忘的扇子被发现。为免女儿出丑,埃尔琳夫人出来承认扇子是自己的,使女儿得以暗中离去。
《國語辭典》:无可不可(無可不可)  拼音:wú kě bù kě
1.形容感激、喜悦的样子。《红楼梦》第二三回:「惟宝玉听了这谕,喜的无可不可。」
2.无所谓。如:「这件事对我来说,真是无可不可。」
《國語辭典》:无方之民(無方之民)  拼音:wú fāng zhī mín
不知礼或不遵守社会道德标准的人。《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史记。卷二三。礼书》:「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國語辭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比喻眼光短浅,只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参见「螳螂搏蝉」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國語辭典》:伊于胡底  拼音:yī yú hú dǐ
伊,助词无义。于,往。胡,何。底,止。伊于胡底意谓不知将落到什么地步为止。比喻后果不堪设想。《诗经。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國語辭典》:衣冠禽兽(衣冠禽獸)  拼音:yī guān qín shòu
空有外表而行同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七出:「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镜花缘》第四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漢語大詞典》:一个心眼(一個心眼)
(1).指老实专心,没有二意。 老舍 《龙须沟》第三幕第二场:“他要不是一个心眼,说干就真干,为什么单派他看自来水呢?”如:他一个心眼为集体,把全部力气都扑在工作上。
(2).比喻固执不知变通。如:你这人真是一个心眼,不会变个法子办吗?
《国语辞典》:泥古非今  拼音:nì gǔ fēi jīn
坚持古老模式,否定现在作法,不知变通。如:「泥古非今,不达时变,终非治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