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寸草不留  拼音:cùn cǎo bù liú
1.连一点小草都不存留。《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谁想这年一秋无雨,作了个旱荒,寸草不留。」
2.斩除得乾乾净净。比喻消灭殆尽。《二刻拍案惊奇》卷六:「随顺了,不去难为你合家老小;若不随顺,将他家寸草不留。」
《國語辭典》: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拼音:cǐ chù bù liú rén,zì yǒu liú rén chù
(谚语)此处不受欢迎,自然别有可容身、收留的地方。南朝陈。后主〈戏赠沈后〉诗:「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先生道:『若要奉承人,卦就不准了;若说实话,又惹人怪,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叹口气,收了卦铺,搬在别处去了。」
《漢語大詞典》: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此處不留人,會有留人處)
见“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
《國語辭典》:片甲不留  拼音:piàn jiǎ bù liú
军队打败仗,全军覆没。《精忠岳传》第六○回:「我们舍命争先,杀得片甲不留。」也作「片甲不回」。
《國語辭典》:片甲不存  拼音:piàn jiǎ bù cún
一片甲冑都没留下。形容军队打败仗,全部被消灭。《西湖佳话。岳坟忠迹》:「只这一阵,杀得金兵片甲不存。」明。屠隆《䌽毫记》第三二出:「分付众军,一齐努力追杀,须教他片甲不存,全军尽没。」也作「片甲不回」。
《漢語大詞典》:片瓦不留
同“ 片瓦无存 ”。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八九回:“臣闻武卫军中有大炮,若攻使馆,立即片瓦不留。”
《國語辭典》:三不留  拼音:sān bù liú
俗称蚕老不留,人老不留,女大不留。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云〕你晓的世上有三不留么?〔王林云〕哥,是那三不留?〔正末云〕蚕老不中留,人老不中留。〔唱〕呆老子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国语辞典》:不遗(不遗)  拼音:bù yí
1.不弃。晋。张协〈七命〉:「大夫不遗,来萃荒外,虽在不敏,敬听嘉话。」
2.不留。如:「不遗馀力」。
3.不漏。《文明小史》第四二回:「黄太尊坐好隔壁房间,早又听了一字不遗。」
《國語辭典》:无情(無情)  拼音:wú qíng
1.没有感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总因风伯太无情,以致篙师多失色。」《红楼梦》第五二回:「别人去了也罢,麝月秋纹也这样无情,各自去了。」
2.不留情面。如:「翻脸无情」。宋。欧阳修 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词:「花底一尊谁解劝,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
3.忘情。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佛教用语。指没有情识作用的东西。如植物、矿物等。如:「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国语辞典》:不留  拼音:bù liú
1.不停留、不稽留。《文选。邹阳。上书吴王》:「高皇帝烧栈道,灌章邯,兵不留行。」唐。李善。注:「言攻之易,故不稽留也。」《文选。张衡。思玄赋》:「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祗怀忧。」
2.不留意、不耽溺。《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此鲍焦所以忿于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文选。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3.不保留、不剩馀。《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打破城池,老幼不留。」
4.不挽留,同意别人离开。如:「既然你还有事,我就不留你吃饭了!」
《國語辭典》:清官  拼音:qīng guān
1.清贵显要的官职。《晋书。卷四十六。刘颂传》:「约己洁素者,蒙俭德之报,列于清官之上。」唐。柳宗元〈四门助教厅壁记〉:「旧制以拾遗为八品清官,故必名实者居于其位。」
2.公正廉洁的官吏。《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他父亲太守公是个清官,当初在任上时,过些清苦日子。」《文明小史》第十一回:「向来清官去任,百姓留靴。」
《漢語大詞典》:斩绝(斬絶)
(1).陡峭貌。 宋 苏洵 《忆山送人》诗:“累累斩絶峯,兀不相属联。”
(2).形容语气锋芒毕露,不留馀地。 宋 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絶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雍容和缓,而不为斩絶之言。”
(3).界限分明貌。 唐 陆龟蒙 《记锦裾》:“始如不可辩别,及諦视之,条段斩絶分画,一一有去处。”
(4).干脆利落貌。《水浒后传》第十八回:“兄弟你真是好汉子,每事做得斩絶!” 萧军 《八月的乡村》三:“‘同志们--一切要听我的口令。’ 铁鹰 队长说话总是这样斩绝。”
(5).斩断;断绝。 清 李渔 《三与楼》第二回:“他见新的图不到手,旧的又怕回赎,少不得要生毒计,斩絶我的宗祧。”
《國語辭典》:白拈贼(白拈賊)  拼音:bái nián zéi
盗取别人物品而不留下痕迹的人。《五灯会元。卷二○。提刑吴伟明居士》:「要识临济小厮儿,便是当年白拈贼。」
《漢語大詞典》:无遗类(無遺類)
不留一人。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尝攻 襄城 , 襄城 无遗类,皆阬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赝书:“﹝ 孙富平 ﹞云:‘此曹为谋,险毒至此,非尽芟之无遗类,祸不止也。’”参见“ 无噍类 ”。
《國語辭典》:无噍类(無噍類)  拼音:wú jiào lèi
噍类,活著嚼食的人。无噍类指不再有活著嚼食的人。《汉书。卷一。高帝纪上》:「项羽为人剽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分類:活着生物
《漢語大詞典》:过耳风(過耳風)
经过耳边之风。喻对别人的话不留一点印象。语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富 ( 富弼 )、 韩 ( 韩琦 )、 司马 ( 司马光 )总孤忠,恳諫良言过耳风。”
《國語辭典》:疏忽  拼音:shū hū
做事不周密。如:「疏忽职守」、「疏忽课业」。《红楼梦》第五五回:「众媳妇们方慢慢的一个一个的安分回事,不敢如先前轻慢疏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