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开通(開通)  拼音:kāi tōng
1.排除障碍物。《礼记。月令》:「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2.启发。如:「开通知识」。
《國語辭典》:开通(開通)  拼音:kāi tong
不顽固,能接受不同的想法意见。如:「他虽年老,却很开通,能接受新的观念。」
《國語辭典》:放达(放達)  拼音:fàng dá
言行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如:「他为人放达,对世俗礼法皆置之度外。」
《漢語大詞典》:达节(達節)
(1).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左传·成公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杨伯峻 注:“最高道德为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而俱合于节义。”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论:“夫能与造化推移,而不以哀乐为心者,达节之人也。” 唐 韩愈 《通解》:“今之人以一善为行,而耻为之,慕达节而称夫通才者多矣。”
(2).明达世情;识时务。《魏书·阳尼传》:“体源究道,归圣哲兮。随化委遇,能达节兮。” 元 范梈 《散步还南轩》诗:“ 嵇康 本达节,竟受薄俗嗤。”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自古识时达节之士,功名而外无容心。”
《國語辭典》:透脱(透脫)  拼音:tòu tuō
超脱。《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训门人六》:「子好说禅,禅则未必是。然其所趣向,犹以为此是透脱生死底等事。」
《國語辭典》:破格  拼音:pò gé
突破常规,不守成规。《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是时百官见天子恩幸李白,且惊且喜;惊者怪其破格,喜者喜其得人。」《红楼梦》第六三回:「夜太深了不像,这已是破格了。」
《漢語大詞典》:不谅(不諒)
(1).不相信。《诗·鄘风·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 传:“谅,信也。”《楚辞·离骚》:“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妬而折之。” 汪瑗 集解:“不谅谓不信己琼佩之美也。”
(2).不信实,不诚实。 汉 张衡 《东京赋》:“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谅兮,何云巖险与襟带。”
(3).谓不拘于小信。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贞而不谅,通而能固。”
(4).不体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兄诚不谅我之深矣。欲不言,则此心无以自剖,骤言之,又恐惊为怪异。奈何?”
《漢語大詞典》:无执(無執)
不执着;不拘泥。老子:“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守其有者有据,持其无者无执。”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三·慧远:“负荷大法者,必以无执为心。”
《漢語大詞典》:无检(無檢)
(1).没有法度标准。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王制政令,诚宜齐一。夫衡量小器,犹不可使往往而有异,况人士之格,而可参差而无检乎?”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百姓将车载盐,所由先皆无检。”
(2).不检点。谓行为不拘礼法,没有约束。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余愿世人改其无检之行,除其骄吝之失。”晋书·高光传:“子 韜 ,字 子远 ,放佚无检。”新唐书·李安远传:“ 安远 少无检,与博徒游,至破产。”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山阴人》:“ 许 素轻薄无检,又为物色夸眩,意甚悦之。”
《國語辭典》:洒脱(灑脫)  拼音:sǎ tuo
1.态度自然大方,不受拘束的样子。《老残游记二编》第六回:「我看逸云那人洒脱的很,不如明天竟请他来,一定做得到的。」《文明小史》第三一回:「咱们名士风流,正该洒脱些才是。」
2.摆脱。《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洪恭见小老婆执意不肯,又怕二程等久,只得发个狠,洒脱袖子,径奔出茶坊来。」
《國語辭典》:忘年交  拼音:wàng nián jiāo
不拘年岁行辈而结交为友。《南史。卷三三。何承天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也作「忘年之交」。
《漢語大詞典》:清洒(清灑)
(1).清除;涤荡;洒扫。 晋 孙绰 《谏移都洛阳疏》:“荡涤 河 渭 ,清洒旧京。”宋书·氐胡传·胡大且渠蒙逊:“芟夷羣暴,清洒区 夏 。” 明 李东阳 《予已邀鸣治既不果至用韵奉答》:“南楼清洒一尘无,恠底高人不待呼。”
(2).清逸洒脱;不俗不拘。《明诗纪事戊籤·吴岳》《海岳灵秀集》:“冢宰诗儁逸清洒,入盛 唐 蹊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 清 王韬 《择友说》:“其托业卑贱而神志清洒者则可交。”
《漢語大詞典》:汝尔(汝爾)
彼此以“汝尔”相称。表示不拘礼;不以尊贵待之。 宋 苏轼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而今憔悴一羸马,逆旅担夫相汝尔。”参见“ 尔汝 ”。
《國語辭典》:尔汝(爾汝)  拼音:ěr rǔ
1.轻贱的称呼。《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唐。孔颖达。正义:「其不受人尔汝之实,是不为人所轻贱。」《北史。卷八一。儒林传上。陈奇传》:「尝当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
2.不依礼俗,而以你我相称。比喻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唐。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漢語大詞典》:杂诗(雜詩)
谓兴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诗。文选有杂诗一目,凡内容不属献诗、公宴、游览、行旅、赠答、哀伤、乐府诸目者,概列杂诗项。即有题如 张衡 《四愁》、 曹植 《朔风》等,内容相近,亦归此项,如 王粲 、 刘桢 、 曹植 兄弟等作皆即以“杂诗”二字为题,后世循之。文选·王粲〈杂诗〉 李善 注“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 唐 李周翰 注:“兴致不一,故云杂诗。” 清 桂馥 札朴·杂诗:“案文选 王仲宣 、 刘公干 、 魏文帝 、 陈思王 、 嵇叔夜 、 傅休奕 、 张茂先 、 枣道彦 、 左太冲 、 张季鹰 、 张景阳 、 王景立 皆有杂诗。”
《國語辭典》:方外人  拼音:fāng wài rén
称僧道等出家人。《老残游记》第一九回:「你究竟是方外人,岂有个才明保了的就撤省的道理呢?天下督抚谁不护短?这官保已经是难得的了。」也作「方外之士」、「方外之人」。
《漢語大詞典》:裼裘
(1).古行礼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裘。非盛礼时,以此为敬。礼记·檀弓上:“ 曾子 袭裘而弔, 子游 裼裘而弔。 曾子 指 子游 而示人曰:‘大夫也,为习於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 孔颖达 疏:“袒去上服以露裼衣,则此裼裘而弔是也。”礼记·丧大记“弔者袭裘” 汉 郑玄 注:“始死,弔者朝服裼裘如吉时也。小敛则改袭而加武与带絰矣。”
(2).泛指袒露里衣。形容不拘礼仪。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使迴而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张凤阳:“ 纳兰太傅 、 高江村 等款待宾客, 凤阳 裼裘露顶,忝踞上位,其结交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