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俗书博白鹅
 
内史写道经
 
内史写黄庭
 
博白鹅
 
右军鹅
 
好鹅寻道士
 
学溪老鹅
 
写经不惜鹅
  
将鹅与右军
 
山阴书罢
 
山阴道士鹅
 
惜鹅群
 
换经鹅
   
换鹅帖
 
换鹅文
  
换黄庭
 
挥帖致白鹅
 
挥翰邀鹅
 
书字换鹅
 
书经爱鹅
 
书邀道士鹅
 
白鹅书
 
笼归忆右军
 
笼随王右军
  
觅鹅群
  
鹅归逸少
   
鹅费羲之墨
 
黄庭换鹤

相关人物
王羲之


《晋中兴书》卷七〈琅琊王录〉~424~
王羲之字逸少。导之从子也。初讷于言。人未之知。年十三。尝见周顗。顗异之。时重牛心炙。座客未啖。先割啖之。羲之于是知名。及长。尤善草隶书。为今古冠绝。累迁为右将军。不乐京师。遂往会稽。与谢安、孙绰、等游处。山阴有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去。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200~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太平御览》卷二百三十八〈职官部三十六·右将军〉~258~
《晋中兴书》曰:「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及长,尤善草隶书,为今古冠绝。累迁为右将军。不乐京师,遂往会稽。与谢安、孙绰、等游处。山阴有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去。」

简释

换鹅:喻以自己的高才绝技换取心爱之物,或喻书法作品高妙。唐李白《送贺宾客归越》:“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例句

道经今为写,不虑惜鹅群。 刘长卿 过包尊师山院

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 孟浩然 宴荣二山池(一题作〔宴〕(晏)荣山人池亭)

彭泽先生柳,山阴道士鹅。 孟浩然 寻梅道士

林栖居士竹,池养右军鹅。 孟浩然 晚春题远上人南亭

金粉为书重莫过,黄庭旧许右军多。请看今日酬恩德,何似当年为爱鹅。 景审 题所书黄庭经后(泥金正书)

鹅归逸少宅,鹤满令威家。 李商隐 喜雪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李白 送贺宾客归越

好鹅寻道士,爱竹啸名园。 李白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此亭盖齐朝南苑。又是陆机故宅。)

山阴岂无尔,茧字换群鹅。 杜牧 鵁鶄

凤皇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杜甫 得房公池鹅

鹅费羲之墨,貂馀季子裘。 杜甫 摇落

尚书旧用裁天诏,内史新将写道经。 柳宗元 杨尚书寄郴笔知是小生本样令更商榷使尽其功辄献长句

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 卢纶 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

新传左慈诀,曾与右军鹅。 卢纶 寻贾尊师

似君换得白鹅时,独凭阑干雪满池。 卢纶 赋得白鸥歌送李伯康归使

山阴妙术人传久,也说将鹅与右军。 薛涛 送扶炼师

玄堪教凤集,书好换鹅群。 陆龟蒙 又次前韵酬广文

便使笔精如逸少,懒能书字换群鹅。 陆龟蒙 自遣诗三十首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韩愈 石鼓歌


《汉书》卷七十一《隽不疑传》
「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唐·颜师古注:「褒,大裾也。言著褒大之衣,广博之带也。而说者乃以为朝服垂褒之衣,非也。」

例句

褒衣博带满尘埃,独自都堂纳卷回。 韦承贻 策试夜潜纪长句于都堂西南隅

典故
副车不中
 
博浪力士
 
博浪金椎
 
博浪飞椎
 
报韩
 
奋一椎
 
子房椎
  
张良椎秦
 
击副车
 
击暴秦
 
椎飞博浪
 
沙中客
   
沧海金椎
 
祖龙一击
 
金槌击致
 
金锤报韩
 
惊博浪

相关人物
张良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033~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简释

博浪飞椎:喻报仇雪恨。清朱彝尊《彭城道中咏古二首》之二:“博浪飞椎后,圯桥进履车。”


例句

金槌击政后,玉斗碎增前。 徐九皋 咏史

博浪飞椎后,圯桥进履车。 朱彝尊 彭城道中咏古二首之二

壮士挥金槌,报雠六国闻。 李白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 骆宾王 咏怀

典故
一斗得凉州
 
五斗凉州
 
刺史葡萄酒
 
博凉州
 
取凉州牧
 
蒲萄一斗
 
酒换西凉州


《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92~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三辅决录》曰:「伯郎,凉州人,名不令休。其注曰:伯郎姓孟,名他,扶风人。灵帝时。中常侍张让专朝政,让监奴典护家事。他仕不遂,乃尽以家财赂监奴,与共结亲,积年家业为之破尽。?奴皆惭,问他所欲,他曰:『欲得卿曹拜耳。』奴被恩久,皆许诺。时宾客求见让者,门下车常数百乘,或累日不得通。他最后到,?奴伺其至,皆迎车而拜,径将他车独入。众人悉惊,谓他与让善,争以珍物遗他。他得之,尽以赂让,让大喜。他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
《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张让传〉
灵帝时,让、忠并迁中常侍,封列侯,与曹节、王甫等相为表里。节死后,忠领大长秋。让有监奴典任家事,交通货赂,威形諠赫。扶风人孟佗,资产饶赡,与奴朋结,倾竭馈问,无所遗爱。奴咸德之,问佗曰:「君何所欲?力能办也。」曰:「吾望汝曹为我一拜耳。」时宾客求谒让者,车恒数百千两,佗时诣让,后至,不得进,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舆车入门。宾客咸惊,谓佗善于让,皆争以珍玩赂之。佗分以遗让,让大喜,遂以佗为凉州刺史。

简释

一斗得凉州:喻以行贿得官,或喻美酒。宋苏轼《次韵秦观秀才见赠》:“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斗得凉州。”

典故
博路受遗顾

相关人物
霍光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
是时上年老,宠姬钩弋赵婕妤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遗诏封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光为博陆侯,皆以前捕反者功封。

例句

绛侯与博陆,忠朴受遗顾。 李华 杂诗六首之五

典故

《西京杂记》卷一~074~
长安巧工丁缓者,为常蒲灯,七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垆,一名被中香垆,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垆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又作九层博山香垆,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乐府诗集》卷四十六〈清商曲辞三·吴声歌曲三·读曲歌八十九首·杨叛儿〉~676~
铃荡与时竞,不得寻倾虑。春风扇芳条,常念花落去。坐倚无精魂,使我生百虑。方局十七道,期会是何处?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
《考古图》
博山香炉者,炉象海中博山,下盘贮汤,润气蒸香,象海之四环,故名之。
典故

《西京杂记》卷一~074~
长安巧工丁缓者,为常蒲灯,七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垆,一名被中香垆,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垆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又作九层博山香垆,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乐府诗集》卷四十九《杨叛儿》
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

例句

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 徐凝 杨叛儿

典故
博望宾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三辅黄图》卷四《苑囿》
武帝立子据为太子,为太子开博望苑以通宾客。《汉书》曰:「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太子冠,为立博望苑,使之通宾客从其所好。」又云:「博望苑在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有遗址。」

例句

昔曾对作承华相,今复连为博望宾。 白居易 赠皇甫宾客

典故
博望侯
 
张博望
 
张骞

相关人物
张骞

参考典故
寻源
 
犯斗槎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
将军张骞,以使通大夏,还,为校尉。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博望侯。后三岁,为将军,出右北平,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其后使通乌孙,为大行而卒。

例句

用时应不称娲皇,将去也堪随博望。 吴融 太湖石歌

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张说 将赴朔方军应制

修文将管辂,奉使失张骞。 杜甫 哭李尚书

讨胡愁李广,奉使待张骞。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张骞随汉节,王浚守刀州。 武元衡 酬太常从兄留别

应笑强如河畔柳,逢波逐浪送张骞。 沈亚之 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

无论善长对,博望自封侯。 耿湋 奉送崔侍御和蕃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虞世南 结句少年场行

每嗟阮肇归何速,深羡张骞去不疑。 韩偓 梦仙

远属平津阁,前驱博望侯。 韩翃 送李侍御赴徐州行营

旧从张博望,新事郑长秋。 韩翃 送监军李判官

典故
博物才

相关人物
张华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父平,魏渔阳郡守。华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 ……华著博物志十篇,及文章并行于世。二子:祎、韪。

例句

佐命留侯业,词华博物才。 李皓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

典故
博西凉


《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92~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三辅决录》曰:「伯郎,凉州人,名不令休。其注曰:伯郎姓孟,名他,扶风人。灵帝时。中常侍张让专朝政,让监奴典护家事。他仕不遂,乃尽以家财赂监奴,与共结亲,积年家业为之破尽。?奴皆惭,问他所欲,他曰:『欲得卿曹拜耳。』奴被恩久,皆许诺。时宾客求见让者,门下车常数百乘,或累日不得通。他最后到,?奴伺其至,皆迎车而拜,径将他车独入。众人悉惊,谓他与让善,争以珍物遗他。他得之,尽以赂让,让大喜。他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
典故
令人买牛
 
佩刀买犊
 
佩剑博牛羊
 
佩牛
  
刀剑化耕蚕
 
刀换犊
 
刀买犊
 
劝买耕牛
 
带牛
  
凭剑换牛
 
戴牛佩犊
 
持刀买黄犊
 
易牛以剑
 
渤海卖刀剑
 
犊佩
 
腰下牛闲
 
腰剑不换牛
 
腰无犊
 
解剑换牛
 
买牛捐三尺
 
买牛捐宝剑
   
卖刀收茧栗
 
卖刀耕陇上
 
卖刀买牛
  
卖剑渤海
  
卖剑买牲
 
卖腰间剑
 
销兵铸农器
 
锄犁化刀剑
 
铸农器
 
黄犊无人佩
 
龙泉候买牛
 
龚牛

相关人物
龚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列传·龚遂传〉~3639~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困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简释

佩犊:喻弃官务农。宋苏轼《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斩蛟刺虎老无力,带牛佩犊吏所诃。”

卖剑买牛:喻重本务农。宋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五首》之五:“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犊佩:指佩带刀剑,或指弃农背本。来苏轼《次韵聪上人见寄》:“归心忘犊佩,生术寄羊鞭”

典故 
登车孟博
 
登车揽辔
 
范滂澄清

相关人物
范滂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范滂〉~2203~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典故 
马伏波
 
马将军
 
马援

相关人物
路博德
 
马援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卫将军骠骑列传〉~2945~
将军路博德,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从骠骑将军有功,为符离侯。骠骑死后,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益封。其后坐法失侯。为彊弩都尉,屯居延,卒。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827~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又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馀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阯。

例句

伏波初树羽,待尔静川鳞。 刘长卿 送独孤判官赴岭

伏波箫鼓水云中,长戟如霜大旆红。 司空曙 送人归黔府

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张谓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李益 塞下曲

赵佗丘垄灭,马援鼓鼙空。 李群玉 登蒲涧寺后二岩三首

莫教铜柱北,空说马将军。 杜牧 送容州唐中丞赴镇

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 杜甫 奉寄别马巴州

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 杜甫 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裴虬与讨臧玠。故有行营。)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杜甫 清明

蓬莱殿前诸主将,才如伏波不得骄。 杜甫 自平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柳宗元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 杨巨源 赠史开封

忽访天京兆,空传汉伏波。 权德舆 故司徒兼侍中赠太傅北平王挽词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 闺怨二首

蕃客不须愁海路,波神今伏马将军。 熊孺登 寄安南马中丞

为谢伏波筵上客,几时金印拟西还。 罗隐 送人归湘中兼寄旧知

月上江平夜不风,伏波遗迹半成空。 裴夷直 江上见月怀古

赵佗西拜已登坛,马援南征土宇宽。 许浑 朝台送客有怀

使君莫惜通宵饮,刀笔初从马伏波。 许浑 韶州韶阳楼夜宴

功名思马援,歌唱咽羊昙。 陆龟蒙 京口与友生话别

典故
富韩文范

相关人物
富弼
 
文彦博
 
韩琦
 
范仲淹


《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一〈韩琦〉
嵎与范公同召拜枢密使副。……熙宁七年春……帝遣中使赐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手诏,问以计策。
《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范仲淹〉
公为参政,与韩、富二枢并命,锐意天下之事。
《漢語大詞典》:写经换鹅(寫經换鵝)
晋书·王羲之传:“ 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后遂以为典实。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亦记此事,谓所写为《黄庭经》
分類:典实
《漢語大詞典》:换群鹅(换羣鵝)
犹换鹅。
分類:换鹅
《漢語大詞典》:换鹅(换鵝)
晋 代书法家 王羲之 写经换鹅的典故。晋书·王羲之传:“又 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作“写《黄庭经》”。 宋 陈与义 《送张迪功赴南京掾》诗之二:“看客休题凤,将书莫换鹅。”
《漢語大詞典》:换鹅经(换鵝經)
《黄庭经》,或谓道德经。 王羲之 曾写以换鹅,故称。四朝闻见录附录载 元 仇远 《题保母帖》诗:“大字无过《瘞鹤铭》,小字亦有换鹅经。” 宋 苏舜钦 《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于焦山之下来求诗因作长句以寄》:“ 山阴 不见换鹅经, 京口 今存《瘞鹤铭》。”参见“ 换鹅 ”。
《漢語大詞典》:换鹅(换鵝)
晋 代书法家 王羲之 写经换鹅的典故。晋书·王羲之传:“又 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作“写《黄庭经》”。 宋 陈与义 《送张迪功赴南京掾》诗之二:“看客休题凤,将书莫换鹅。”
《漢語大詞典》:笼鹅(籠鵝)
以笼置鹅。晋书·王羲之传:“ 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后以“笼鹅”指 王羲之 以字换鹅事。 唐 李白 《王右军》诗:“ 右军 本清真,瀟洒出风尘。 山阴 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漢語大詞典》:道士鹅(道士鵝)
《晋书·王羲之传》载: 山阴 道士养好鹅, 羲之 因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后因以为典实。 唐 孟浩然 《寻梅道士》诗:“ 彭泽 先生柳, 山阴 道士鹅。” 宋 黄庭坚 《自咸平至太康鞍马间得十小诗寄怀晏叔原》:“诗入 鸡林寺 ,书邀道士鹅。” 清 朱彝尊 《万岁通天帖歌赠王舍人》:“试将射的仙人鹤,笼作 山阴 道士鹅。”
分類:山阴道士
《漢語大詞典》:鹅经(鵝經)
(1).指 王羲之 为换鹅所写的道德经。 宋 苏轼 《闻钱道士与越守穆父饮酒送二壶》诗:“一纸鹅经 逸少 醉,他年《鹏赋》 謫仙 狂。”参见“ 鹅羣 ”。
(2).《黄庭经》的别称。 元 卢大雅 《舟中寄张外史》诗:“输与仙都老居士,一帘山雨听《鹅经》。”
分類:王羲之
《漢語大詞典》:鹅群(鵝羣)
(1).成群的鹅。特指 晋 王羲之 书道德经所换之群鹅。典出晋书·王羲之传:“又 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唐 刘长卿 《过包尊师山院》诗:“《道经》终为写,不虑惜鹅羣。” 唐 陆龟蒙 《又次前韵酬广文》:“玄堪教凤集,书好换鹅羣。”
(2).即鹅群帖。 明虞堪《赠倪云镇》诗:“尚想君家清閟阁,临池谁见搨《鹅羣》。” 清 查慎行 《送陈子文出守石阡》诗之五:“碑版光传照裔文,临池妙手继《鹅羣》。”参见“ 鹅羣帖 ”。
《國語辭典》:鹅群帖(鵝群帖)  拼音:é qún tiè
行草尺牍,为王献之所书,收入宋《淳化阁帖》中。墨迹已佚,后传有宋米芾临本。
《國語辭典》:褒衣博带(褒衣博帶)  拼音:bāo yī bó dài
宽衣阔带。为古代儒生的服装。《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隽不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漢語大詞典》:张良椎(張良椎)
指 张良 狙击 秦始皇 的铁椎。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在 秦 张良 椎,在 汉 苏武 节。”
《漢語大詞典》:沙椎
指 汉 张良 同刺客在 博浪沙 以铁椎狙击 秦始皇 之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清 黄景仁 《荆轲故里》诗:“市筑怜同伴, 沙 椎付后生。”
《漢語大詞典》:沧海君(滄海君)
秦 时一贤者之号。沧,也写作“仓”。史记·留侯世家:“ 良 尝学礼 淮阳 。东见 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汉书·张良传同。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海神也。’ 如淳 曰:‘ 东夷 君长也。’二説并非。盖当时贤者之号也。 良 既见之,因而求得力士。” 唐 李白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感激 黄石老 ,经过 沧海君 。”一说,为假托的人名。见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史迁叙事意在言外
分類:贤者写作
《漢語大詞典》:博山
博山炉的简称。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二:“ 洛阳 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斲復万鏤,上刻 秦 女携手仙。” 宋 杨万里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之七:“共听茅屋雨,添炷博山云。”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半篝残火听譙鼓,一缕名香裊博山。”
《漢語大詞典》:博山炉(博山爐)
古香炉名。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 博山 而得名。一说象 华山 ,因 秦昭王 与天神博于是,故名。后作为名贵香炉的代称。西京杂记卷一:“ 长安 巧工 丁缓 者……又作九层 博山 香炉,鏤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南朝 梁 吴均 《行路难》:“ 博山 炉中百和香,鬱金苏合及都梁。” 唐 李白 《杨叛儿》诗:“ 博山 炉中沉香火,双咽一气凌紫霞。”《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中间客坐上面,掛一幅名人山水,香几上博山古铜炉,烧着龙涎香饼。” 闻一多 《秋色》诗:“在七宝烧的博山炉里,我还要听着你的色彩嗅着你的色彩!”
《漢語大詞典》:佩犊(佩犢)
汉书·循吏传·龚遂:“ 遂 见 齐 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勤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后因以“佩犊”喻弃官务农。《陈书·世祖纪》:“自顷寇戎,游手者众,民失分地之业,士有佩犊之讥。” 宋 曾巩 《阅武堂》诗:“柳间自诧投壶乐,桑下方安佩犊行。”
分類:务农弃官
《國語辭典》:带牛佩犊(帶牛佩犢)  拼音:dài niú pèi dú
汉宣帝时,渤海岁饥,民多沦为盗匪,龚遂受命为守,教民卖刀买犊,卖剑买牛,改业归农。典出《汉书。卷八九。龚遂传》。比喻弃武务农。如:「古代太平盛世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人民往往带牛佩犊,弃甲归田。」
《國語辭典》:买牛卖剑(買牛賣劍)  拼音:mǎi niú mài jiàn
比喻弃盗归农。参见「卖剑买牛」条。元。朱庭玉青杏子。紫塞冒风沙〉套:「归来好向林泉下,买牛卖剑,求田问舍,学圃耘瓜。」
《漢語大詞典》:买犁卖剑(買犁賣劍)
犹言卖剑买牛。 宋 陈亮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词:“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一本作“ 买犂卖剑 ”。
《國語辭典》:卖刀买犊(賣刀買犢)  拼音:mài dāo mǎi dú
比喻舍弃剽掠而改行务农。参见「卖剑买牛」条。唐。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诗:「三川顿使气象清,卖刀买犊消忧患。」
《國語辭典》:卖剑买牛(賣劍買牛)  拼音:mài jiàn mǎi niú
汉宣帝时,渤海因饥荒,居民多带持刀剑为盗,龚遂为太守后,劝民舍弃刀剑,改业归农。见《汉书。卷八九。循吏传。龚遂传》。后比喻舍弃剽掠而改行务农。宋。陆游 答吴提宫启:「卖剑买牛,念即归于农亩,乘车载笠,尚永记于交盟。」也作「买牛卖剑」、「买犁卖剑」、「卖刀买犊」、「卖刀买牛」、「卖剑渤海」。
《國語辭典》:澄清  拼音:dèng qīng
沉淀杂质,使其清澈。宋。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國語辭典》:澄清  拼音:chéng qīng
1.清澈、清亮。《大宋宣和遗事。利集》:「至是见野水澄清,四人方掬水洗面灌涤,相视哽咽不胜。」《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吕布到城下时,恰才四更,月色澄清,城上更不知觉。」
2.平定祸乱,恢复秩序。宋。文及翁 贺新郎。一勺西湖水词:「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
3.弄清楚明白。晋。袁宏《后汉纪》卷二一:「陛下不复澄清善恶,俱与忠臣尚书令尹勋等并时显封,使朱紫不别,粉墨杂糅。」
《國語辭典》:伏波  拼音:fú bō
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宋。黄庭坚 病起荆江亭即事诗:「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