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坑冶
唐 宋 以来称金属矿藏的开采与冶炼。亦泛指矿藏。宋史·徽宗纪一:“﹝ 崇寧 三年二月﹞庚申,令天下坑冶金银復尽入内藏。”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一:“生财有道,不在坑冶,况厉民以为益乎?”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惟 天僖 末,岁入银八十八万三千餘两……或出自商旅,或来自外夷,非尽坑冶之数。” 章炳麟 《定版籍》:“凡诸坑冶,非躬能开浚硩采者,其多寡阔狭,得恣有之,不以露田园池为比。”
《漢語大詞典》:铜坑(銅坑)
亦作“ 铜阬 ”。 开采铜矿的坑穴。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 行逢 少时尝坐事黥,隶 辰州 铜阬。”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绿青:“石緑,阴石也,生铜坑中,乃铜之祖气也。”
分類:开采铜矿
《漢語大詞典》:坑谷(阬谷)
沟壑溪谷。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自丧乱已来,见託风云,徼倖富贵,旦执机权,夜填坑谷,朔欢 卓 郑 ,晦泣 颜 原 者,非十人五人也。” 宋 苏辙 《次韵王巩见赠》:“我舟得愁霖,牵挽脱坑谷。”
阬谷:沟壑溪谷。史记·货殖列传:“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阬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或奔车走马赴阬谷,而不惮以九折之阪为螘封。”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出行必整队伍,前导者长呼,则人皆奔迸,不避阬谷,路絶行者,国人甚苦之。”新、旧唐书并作“坑谷”。
《漢語大詞典》:坑谷
沟壑溪谷。史记·货殖列传:“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阬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或奔车走马赴阬谷,而不惮以九折之阪为螘封。”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出行必整队伍,前导者长呼,则人皆奔迸,不避阬谷,路絶行者,国人甚苦之。”新、旧唐书并作“坑谷”。
《高级汉语词典》:坑谷
沟壑溪谷
《漢語大詞典》:秦坑
指 秦始皇 坑儒事。 唐 张说 《奉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学士序》:“乃命学者缮落简,缉遗编,纂 鲁 壁之文章,缀 秦 坑之煨烬。” 前蜀 杜光庭 《蜀王仙都醮山词》:“凤札龙书,靡存于 鲁 壁;虎符龟籙,难访于 秦 坑。”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相与提携,莫蹈 秦 坑之祸。”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然此后青衿日恣,动以 秦 坑胁上官,至乡绅则畏之为倀子。”
《國語辭典》:坑儒  拼音:kēng rú
活埋儒生。汉。孔安国〈书经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
《高级汉语词典》:坑儒  拼音:kēng rú
秦始皇于咸阳活埋儒生460余人
《國語辭典》:火坑  拼音:huǒ kēng
1.烈火瀰漫的深坑。《北齐书。卷四九。方伎列传。由吾道荣》:「至辽阳山中,有猛兽去马十步,所追人惊怖将走。道荣以杖画地成火坑,猛兽遽走。」
2.佛教喻指六道轮回中,受无量苦之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大正新脩大藏经。阿含部上。晡利多经》:「若堕火坑,必死无疑,设不死者,定受极苦。」也作「火坑」。
3.比喻悲惨的处境。《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一》:「儿夫肯发慈悲行,救度三娘离火坑!」《红楼梦》第四六回:「看的眼热了,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也作「火坑」。
4.名利情欲的尘世。元。张养浩〈十二月兼尧民歌。从跳出功名火坑〉曲:「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你打谅我是什么没主意恋火坑的人么!」
5.喻指妓院。《老残游记》第一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拾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不管做什么,丫头、老妈子我都情愿!」也作「火坑」。
《高级汉语词典》:坑阱
深坑
《漢語大詞典》:坑阱(阬穽)
(1).泛指深坑。 晋 潘岳 《西征赋》:“儒林填於坑穽,煬而为烟。”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苟自古著述其昏若此也,则知 李斯 之设坑穽, 董卓 之成帷盖,虽其所行多滥,终亦有可取焉。”
(2).用以捕兽或擒敌的陷阱。常比喻害人的圈套。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罾缴充蹊,坑穽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微染风尘,便乖肃正,坑穽殊深,疮痏未復,纵得免死,莫不破家。” 宋 苏舜钦 《舟至崔桥》诗:“余少在仕宦,接纳多交游,失足落坑穽,所向逢戈矛。”明史·叶旺传:“布针板沙中,旁设坑穽,伏兵以伺。”
《國語辭典》:坑堑(坑塹)  拼音:kēng qiàn
坑沟。《三国演义》第五○回:「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
《骈字类编》:一坑
南史卜天与传天与弟天生少为队将十人同火屋后有一坑广二丈十人共跳之皆度唯天生坠天生乃取实中苦竹剡其端使利交横布坑内更呼等类共跳并惧不敢天生乃复跳之往反十馀曾无留碍众并叹服
《漢語大詞典》:坑焚
指 秦始皇 焚书坑儒。南史·儒林传序:“自 秦氏 坑焚,其道用缺。” 唐 陆龟蒙 《袭美先辈见和再抒鄙怀用伸酬谢》:“ 嬴氏 并六合,势尊丞相 斯 ,加於挟书律,尽取坑焚之。” 明 李东阳 《书耿氏家藏公牍后》:“又幸而不罹于坑焚之厄,以待图籍之收,盖亦难矣。”
《漢語大詞典》:焚坑
见“ 焚书坑儒 ”。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