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统计(統計)  拼音:tǒng jì
1.总括计算。《文明小史》第四八回:「所赚虽只毫釐,积少成多,一年统计,却也不在少数。」
2.蒐集同一范围内的事物,加以整理、计算,运用数字表示众多事实的特性,并观察其全体相关和演变情形,所作的比较、研究。
《國語辭典》:统计学(統計學)  拼音:tǒng jì xué
研究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讨论如何蒐集、整理、分析资料,并将分析所得的结果配合机率原理,以推论群体现象与特徵,并研究其变化的学问。
《漢語大詞典》:统计员
收集统计资料的人
∶从事汇编统计学的人员
《国语辞典》:教育统计学(教育统计学)  拼音:jiào yù tǒng jì xué
应用统计学的方法,以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
《国语辞典》:统计资料(统计资料)  拼音:tǒng jì zī liào
对于自然、经济或社会现象,藉由登记或调查得来的数字,能据以显示该现象群体特性的资料。
《国语辞典》:统计地图(统计地图)  拼音:tǒng jì dì tú
由统计图形与区域地图二者结合而成的一种图形。指将各地区的统计资料,如人口、物产或资源的分布、经济水准等,依其存在或发生的地区,以符号在地图上分别表示标注,使一见即能明白各种地理分布状况的地图。
《国语辞典》:统计方法(统计方法)  拼音:tǒng jì fāng fǎ
处理数量资料的科学方法。为蒐集、整理与分析统计资料,使其显现统计资料的特性,并解释统计结果,使其适宜研究事物整体的性质。
《国语辞典》:统计制图(统计制图)  拼音:tǒng jì zhì tú
一种统计方法。用各种适当的图形,将所调查或业务统计资料显示出来,使人容易明白。其方法很多,皆用以阐明统计资料的全体现象与特徵。
《国语辞典》:统计表(统计表)  拼音:tǒng jì biǎo
用表格形式来表示某一统计资料的特性,以及资料间的关系。因不用文字叙述,故在编印、传递方面,有很大的方便。
《国语辞典》:统计图(统计图)  拼音:tǒng jì tú
一种平面或立体的图形。利用点的多少、线的长短、面积或体积的大小、颜色的分别与浓淡、线条的疏密或曲线的倾斜角度,以表示统计表内各种数字的大小程度、变动情形、分布状况或相互关系。种类繁多,有说明图、计算图、分析图等。
《國語辭典》:总计(總計)  拼音:zǒng jì
统括计算。如:「各界代表总计有五万馀人出席大会。」
《漢語大詞典》:军统(軍統)
(1).军事方面的统率者。《宋书·沈庆之传》:“或受命元帅,一战寧乱;或禀奇军统,协规効捷。”
(2). 清 末新军军一级最高官称。 钱基博 《辛亥南北议和别纪》:“电请 清 廷宣布共和,而 祺瑞 以第一军军统领衔。”
(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省称。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一。1938年成立。前身为复兴社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1946年6月,军统局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保密局。
《國語辭典》:指数(指數)  拼音:zhǐ shù
1.数学中为表示自乘若干次,在该数的右上角以小字书明次数,此小字称为「指数」。如㎡中的2,即为m的指数。
2.为表示某种经济现象的变化,以某个时期的数值为基数,而以另一个时期的数值折合基数百分之几所得的值称为「指数」。如「生产指数」、「物价指数」。表示多种现象平均数相对变动的比值。也称为「指数」。
《漢語大詞典》:月计(月計)
(1).每月的收支统计。后汉书·章帝纪:“日计不足,月计有餘。” 唐 白居易 《奉天县令崔鄯可仓部员外郎判度支案制》:“况官之属,有堆案盈机之文,有月计岁会之课。”宋史·食货志下一:“方今内外财用,月计岁会,所入不足给所出。”
(2).每月总计。宋史·兵志五:“凡补蕃官、首领九百三十二人,首领给飱钱、蕃官给奉者四百七十二人,月计费钱四百八十餘緡,得正兵三万,族帐数千。”
《漢語大詞典》:会事(會事)
统计事功。周礼·地官·县正:“县正掌其县之政令徵比……既役,则稽功会事而诛赏。” 贾公彦 疏:“事讫乃稽考其功多少,当计会其事之可否,而有功者赏,无功者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