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经藏(經藏)  拼音:jīng zàng
1.佛教三藏之一,概括除了律藏以外佛所说的法。也称为「修多罗藏」。
2.收藏经典的地方。《北史。卷八八。隐逸传。冯亮传》:「乃焚于山,灰烬处,起佛塔经藏。」
《漢語大詞典》:经论(經論)
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梁书·谢举传:“为 晋陵郡 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 唐 王维 《辋川别业》诗:“ 优娄比丘 经论学,傴僂丈人乡里贤。”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 显庆 元年正月, 玄奘 法师在 大慈恩寺 翻译西天所得梵本经论。”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六篇:“佛教既渐流播,经论日多,杂説亦日出。”
《國語辭典》:经师(經師)  拼音:jīng shī
1.职官名。旧时讲授经义的官吏。《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2.泛指传授学识的教师。晋。袁宏《后汉纪》卷二三:「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
3.佛教中讲诵经文的人。
4.古代抄写经卷的人。
5.裱褙书画的人。
《國語辭典》:龙藏(龍藏)  拼音:lóng zàng
1.佛教传说龙树从龙宫中取得大乘经典流布人间,故称大乘经典为龙藏。唐。德宣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济八苦于无明之河,秘密成伊;演龙藏于三千世界,童蒙求我。」
2.清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至乾隆三年(西元1738),在北京刻印的敕版藏经。七百一十八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以明北藏为底本,略有增减。也称为「清藏」。
《國語辭典》:龙藏寺碑(龍藏寺碑)  拼音:lóng zàng sì bēi
隋开皇六年(西元586)所建立的石碑,在今河北省定县东龙藏寺。石碑上字画遒劲,上承六朝馀风,下开欧虞之体,堪为隋碑第一。
分類:正书书法
《漢語大詞典》:龙编(龍編)
(1).龙宫的经藏,佛教经典。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彩帙瑶箱,龙编月久。” 蒋清翊 注:“经有出於龙宫者,故曰龙编,犹今言龙藏矣。”参见“ 龙藏 ”。
(2). 太公望 兵书有《六韬》,第三曰《龙韬》。借指兵书。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中权令峻,按虎节以风生;上将策奇,指龙编而天落。”
(3).古地名。晋书·卢循传:“﹝ 循 ﹞至 龙编 ,刺史 杜慧度 譎而败之。” 唐 陆龟蒙 《和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城连虎踞山图丽,路入 龙编 海舶遥。”
《國語辭典》:龙藏(龍藏)  拼音:lóng zàng
1.佛教传说龙树从龙宫中取得大乘经典流布人间,故称大乘经典为龙藏。唐。德宣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济八苦于无明之河,秘密成伊;演龙藏于三千世界,童蒙求我。」
2.清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至乾隆三年(西元1738),在北京刻印的敕版藏经。七百一十八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以明北藏为底本,略有增减。也称为「清藏」。
《漢語大詞典》:论门(論門)
(1).置放经藏的地方。 南朝 陈 徐陵 《丹阳上庸路碑》:“ 雪山 罗汉争造论门, 鷲岭 名僧俱传经藏。”
(2).论辩的门类。百喻经·二子分财喻:“论门有四种:有决定答论门……名置答论门。”
《漢語大詞典》:口藏
口诵之经藏。 唐 白居易 《赠草堂宗密上人》诗:“口藏传宣十二部,心臺照耀百千灯。”
分類:口诵经藏
经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该摄佛所说之经典,称为经藏。经中各含藏事理,故曰藏。三藏法数九曰:「三藏者,谓经律论,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六十华严经六曰:「自归于法,愿与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又】纳经典之府库也。又作经堂,藏殿,轮藏等。此中亦收经律论之三藏及贤圣祖之章疏,名为经藏者,就本也。寄归传四,言亡僧之遗物曰:「所有经典章疏皆不可分,当纳经藏,四方僧共读。」
【佛学常见辞汇】
1。指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经典。2。藏放经典的府库。3。国家所宝藏的佛学书。
【三藏法数】
经藏者,即如来所说一大藏,大小乘诸经也。经,法也、常也,十界同遵,谓之法。三世不易,谓之常。又云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藏法数】
经藏者,即四阿含经是也。(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谓世间之法无可比也。四阿含者,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也。)
【三藏法数】
经藏者,即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等经。是也。
经藏堂主
【佛学大辞典】
(职位)藏主之下有堂主。藏主不居藏殿。堂主守经,常在藏殿。见象器笺六。
大乘经藏
【三藏法数】
经,法也,常也。谓华严等诸大乘经,唯谈法界中道之理,诠示大乘菩萨修行證果之法,是名大乘经藏。
小乘经藏
【三藏法数】
谓阿含等经,唯谈真空寂灭之理,诠示声闻、缘觉修行證果之法,是名小乘经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