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疏注(疏註)
亦作“ 疏注 ”。 解释并疏通、阐发文意或补充注释。亦泛指注释性文字。 明 唐顺之 《书〈水西集〉》:“﹝余﹞每尝候君,则见君悄然独闭一室,尽取古儒先所疏註笺纂六经文字凡百餘家……君独悉力标驳参伍毫釐同异,要於融而联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别治疏注,如 迁 《史》之 徐广 、 裴駰 ,汉书之 服虔 、 应劭 是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
见“ 疏註 ”。
《漢語大詞典》:雪岭(雪嶺)
(1).积雪的山岭。 唐 卢纶 《从军行》:“雪岭无人跡,冰河足雁声。” 唐 慧净 《杂言》诗:“沙河雪岭迷朝径,巨海鸿崖乱夜津。” 碧野 《在风雪边境的路上》:“太阳在 帕米尔 的冰山雪岭上闪耀,四周是一片刺眼的白光。”
(2).佛教圣地或僧侣住地。 唐 鲍溶 《怀惠明禅师》诗:“雪岭无人又问来,十年夏腊平安否?”参见“ 雪山 ”。
(3).即今 四川 岷山 。 唐 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诗:“ 雪岭 未归天外使, 松州 犹驻殿前军。” 叶葱奇 疏注:“ 雪岭 ,即指此雪山,即今 岷山 。”借指 四川 境内。 唐 杜甫 《对雨》诗:“ 雪岭 防秋急,绳桥战胜迟。” 仇兆鳌 注:“ 鹤 曰:‘《九域志》: 雪岭 距 威州 二百六十里。 威 即 维州 。’《高适传》:‘ 适 出 西山 ,三城置戍,论东西两 川 ,当合为一,即 雪岭 也。’”
(4).比喻巨浪。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綫,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國語辭典》:雪山  拼音:xuě shān
1.山名。(1)天山的别名。参见「天山」条。(2)祁连山的别名。参见「祁连山」条。(3)喜马拉雅山的别名。参见「喜马拉雅山」条。(4)位于台中市和平区及苗栗县泰安乡的交界处,为雪山山脉的最高峰,是台湾的第二高山,高三千九百三十公尺。全山主要由赤褐色页岩所构成,西南侧及西北侧各有一个冰斗,为台湾冰河遗迹最多的地区。
2.山脉名。为台湾主要山脉之一。位于中央山脉的西北方,大致与中央山脉的北段平行。主脉由第一高峰雪山向西南延伸,内含大雪山、小雪山,皆为三千公尺以上的主峰。
《漢語大詞典》:昌昌
(1).繁多貌。 唐 李商隐 《春风》诗:“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 叶葱奇 疏注:“昌昌,极言众多。”
(2).纵情貌。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有是非,则必有感慨激奋,感慨激奋而居上位,有其力,则所是者依,所非者去;感慨激奋而居下位,无其力,则探吾之是非,而昌昌大言之。”
《漢語大詞典》:轩台(軒臺)
即 轩辕台 。指皇帝所在之处。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星次絶 轩臺 ,风衢乖 禹 服。” 唐 李商隐 《复京》诗:“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 轩臺 。” 叶葱奇 疏注:“案‘轩臺’,借指朝廷。” 清 顾炎武 《三月十九日有事于欑宫时闻缅国之报》诗:“此日空阶荐一觴, 轩臺 云气久芒芒。” 王蘧常 汇注:“ 轩臺 喻 崇禎 所葬地,即所谓‘欑宫’者。”参见“ 轩辕臺 ”。
《漢語大詞典》:轩辕台(軒轅臺)
(1).古代传说中的土台名。在今 河北省 怀来县 乔山 上。山海经·大荒西经:“有 轩辕之臺 ,射者不敢西嚮射,畏 轩辕之臺 。” 南朝 梁元帝 《幽逼》诗之三:“寂寥千载后,谁畏 轩辕臺 。” 唐 李白 《北风行》:“ 燕山 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 轩辕臺 。” 王琦 注引《直隶名胜志》:“ 轩辕臺 在 保安州 西南界之 乔山 上。” 清 孙枝蔚 《广陵送曾庭闻之新安》诗:“到日 轩辕臺 上望,乱餘萤火似 芜城 。”
(2).亭台名。 宋 陈舜俞 青城山记:“ 青城观 北上十餘里,有亭臺孤耸独秀霞表,名曰 轩辕臺 ,下望山如螘蛭焉,连抱之树有若薺也。”
《漢語大詞典》:斜门(斜門)
指宫中角门。 唐 李商隐 《烧香曲》:“玉珮呵光铜照昏,帘波日暮衝斜门。” 叶葱奇 疏注引 道源 曰:“斜门,宫中角门也。”
《漢語大詞典》:雪朝
下雪天。 唐 杨巨源 《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诗:“皎洁青莲客,焚香对雪朝。” 唐 李商隐 《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 霍嫖姚 。君缘接座交珠履,我为分行近翠翘。” 叶葱奇 疏注:“顺説便是:‘五年从事’幕府以来,不问‘花朝’与雪后,彼此没有一天不和‘珠履翠翘’的人相接近的。”《随园诗话》卷七引 清 王梦楼 《在西湖寄都中同年》诗:“星河云海望迢迢,八度花朝与雪朝。”
《漢語大詞典》:私谶(私讖)
私怀忏悔。讖,同“ 懺 ”。 唐 李商隐 《拟意》诗:“曾来《十九首》,私讖咏牵牛。” 叶葱奇 疏注:“末二句用《洛神赋》独处之意,説私怀讖悔,悄然独处。”
分類:忏悔疏注
华严经疏注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华严经论一卷,后魏灵辨造。华严游意一卷,隋吉藏撰。华严还源观科三卷,隋吉藏撰。华严经合论一百三十卷,唐李通玄造论,志宁釐经合论。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大意一卷,唐李通玄造。华严经决疑论四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骨目二卷,唐实叉难陀撰述。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唐释杜顺述,澄观释。华严五教止观一卷,隋杜顺说。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隋杜顺说,唐智俨撰。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唐释杜顺述,宗密注。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唐智俨记。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唐智俨集。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唐智俨集。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唐法藏述。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唐法藏撰。华严经策林一卷,唐法藏述。华严经问答二卷,唐法藏撰。华严经义海百门一卷,唐法藏述。华严关脉义记一卷,唐法藏述。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唐法藏撰。华严三昧章一卷,唐法藏述。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唐法藏述。华严十重止观一卷,唐法藏撰。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一卷,唐法藏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唐法藏述。华严经旨归一卷,唐法藏述。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唐法藏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唐法藏述。宋净源重校。华严经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疏钞三十卷,以上唐澄观撰。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唐澄观述。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唐澄观别行疏,宗密随疏钞。华严经疏科文十卷,华严经疏钞玄谈九卷,华严经疏演义钞八十卷,以上澄观撰述。华严经疏注百二十卷,唐澄观述。宋净源录疏注经。缺卷二十一至七十又九十一至一百。大华严经略策一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以上澄观撰述。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澄观疏义,明德清提挈。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卷,唐静居撰。华严经文义记六卷,唐灵裕集记。复庵和尚华严纶贯一卷,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十五卷,唐慧苑述。华严原人论并解四卷,唐宗密述。元圆觉解。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唐宗密述。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唐宗豫述。华严一乘成佛妙义一卷,唐见登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科一卷,宋遵式治定。华严经要解一卷,宋戒环集。华严经吞海集三卷,宋道通述。华严法相槃节一卷,宋道通述。法界观披云集一卷,宋道通述。注同教问答一卷,宋道通述。释云华尊者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一卷,宋师会述。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宋师会述,希迪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焚薪二卷,宋师会录。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一卷,宋师会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六卷,宋师会善熹述。注华严金师子章一卷,宋承迁注。注华严法界观门颂二卷,宋本嵩述。注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二卷,宋本嵩述颂,元琮湛集解。华严妄尽还源观科一卷,宋净源刊正。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一卷,原人论发微录三卷,以上宋净源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十卷,宋道亭述。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元普瑞集。原人论解三卷,元圆觉解。原人论合解二卷,元圆觉解,明扬嘉祚删合。华严经感应略记一卷,明祩宏辑录。华严大义一卷,明善坚撰。出古庭禅师语录。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明李贽简要。华严感应缘起传一卷,弘璧辑。华严经纲目贯摄一卷,永光录集。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永光敬录。注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明方泽纂。一乘决疑论一卷,华严念佛三昧论一卷,以上彭际清述。华严经感应传一卷,胡幽贞刊纂。华严经持验记一卷,周克复纂。华严经谈玄决择六卷,缺首卷。上京沙门鲜演述。圆宗文类,高丽义天集。存十四及二十二。华严一乘法界图一卷,新罗义湘撰。华严海印三昧论一卷,新罗明晶述。华严心要法门一卷,同上。华严镜灯章一卷,续法集录。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四卷,新罗表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