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失物  拼音:shī wù
1.遗失的东西。如:「寻找失物」。
2.遗失物品。《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明日宫苑失物,唯收得驮物的马,追问马主,捉举子到内侍省勘问。」
《國語辭典》:拾遗(拾遺)  拼音:shí yí
1.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2.比喻轻而易举。《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
3.采补缺漏遗佚。《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4.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5.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所遗(所遺)
(1).遗漏。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
(2).遗弃。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臣闻世之所遗,未为非寳。”
(3).遗失物。 宋 洪迈 《夷坚支丁志·夏巨源》:“点检勅誥文书,遗其一……既而僕从 饶州 来,持所遗至。”
《國語辭典》:失主  拼音:shī zhǔ
财物失落或失窃的所有人。《老残游记》第七回:「失主尚未来县报案,他的手下倒已先将盗犯获住了。」
《漢語大詞典》:认状(認狀)
(1).认领失物的文书。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三回:“况且这些贜物原是失去的东西,岂有不经官府、不递认状倒在强盗手中私自领回之理?”
(2).旧时擂台比武者所写的承认打死不论的文书。《隋唐演义》第十二回:“如要上去的,本人姓名、乡贯、年庚,设个誓,要写在认状上,见得打死勿论。”
(3).见“ 认保状 ”。
《漢語大詞典》:认保状(認保狀)
保证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词理明通,且验其状貌端良者,取定数名,开明年貌籍贯,投具认保状。”亦省作“ 认状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佥粮里》:“于开报点僉时,须验其人相貌奸良,家道厚薄,并令该粮房及里甲等保结,方许投递认状。”
分類:保证书
《國語辭典》:扫街(掃街)  拼音:sǎo jiē
1.旧时指元夕夜深后,沿路拾取街上遗物的习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
2.打扫街道。如:「跨年演唱活动结束后,环保人员即刻进行扫街,以维持环境整洁。」
3.选举时,候选人沿途拜托拉票的行为。如:「市议员候选人正在扫街拜票。」
《國語辭典》:招领(招領)  拼音:zhāo lǐng
招人认领失物。如:「失物招领」。
《漢語大詞典》:涂不拾遗(塗不拾遺)
犹道不拾遗。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形容社会风气好。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国语辞典》:领赃(领赃)  拼音:lǐng zāng
失主至警察机关领取失物。《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这么著官就打发衙役来,叫事主领赃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他在上海举目无亲,一时又不敢就走,要希冀拿著了骗子,还要领赃,只得出来在外面求乞告帮。」
《漢語大詞典》:本主儿
①本人:~一会儿就来,你问他得了。②失物的所有者:物归~ㄧ这辆招领的自行车,~还没来取。
《國語辭典》:道不拾遗(道不拾遺)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财物遗失在路上,无人会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显王十四年》:「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也作「路不拾遗」、「路无拾遗」。
《漢語大詞典》:楚弓复得(楚弓復得)
喻失物复得。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六:“此图久已失去,乱后,里人於灰烬中得之,復归其家…… 楚 弓復得,颇非偶然。”参见“ 楚弓楚得 ”。
分類:失物
《國語辭典》:楚弓楚得  拼音:chǔ gōng chǔ dé
楚王出游时遗失了弓箭,却不叫侍从去寻找,因为楚王认为他虽然在楚国丢了弓箭,但仍会由楚国人得到,并不算损失。见《孔子家语。卷二。好生》。后以楚弓楚得比喻利益不流失外溢。
分類: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