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动词(動詞)  拼音:dòng cí
表示人、物的行为、动作或事件的发生之词,如鸣、见、有、会等。从动词有无接受之对象来分,有外动词、内动词两类;从它与其他动词连用与否来分,则有一般动词与助动词两类。也称为「动字」、「谓词」。
《國語辭典》:助动词(助動詞)  拼音:zhù dòng cí
文法中的一种辅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等的特殊动词,如「会」、「该」、「愿意」等。
《國語辭典》:外动词(外動詞)  拼音:wài dòng cí
一种语言学中的动词。凡动作不止于自身、而投射于外物的,称为「外动词」。如「武士骑马」的「骑」、「牧童放牛」的「放」等。相对于内动词而言。也称为「他动词」、「及物动词」。
《漢語大詞典》:外动字(外動字)
即及物动词。也叫他动词或外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常以动作者以外的事物为对象。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动字之行发而止乎外者,曰外动字,省曰外动。”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实字》:“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
《國語辭典》:他动词(他動詞)  拼音:tā dòng cí
语言学中的一种动词。表示动作,常以动作以外的事物为对象。也称为「及物动词」、「外动词」。
分類:及物动词
《国语辞典》: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  拼音:bù jí wù dòng cí
一种动词。动作者的动作停止在本身,不及于其他事物的词。如鸟飞的「飞」字。也称为「内动词」、「自动词」。
《国语辞典》:致使动词(致使动词)  拼音:zhì shǐ dòng cí
文法上指在致使繁句中,做述词用的动词,可使止词有所动作或发生变化,则此动词称为「致使动词」。如「我们选他当班长」的「选」、「政府派大使出使外国」的「派」等。
《国语辞典》:意谓动词(意谓动词)  拼音:yì wèi dòng cí
在意谓繁句中,做述词用的动词。如《孟子》〈告子〉篇「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中的「以为」。
分类:在意动词
《漢語大詞典》:自动词(自動詞)
动词的一种。即不及物动词。
《国语辞典》:同动词(同动词)  拼音:tóng dòng cí
在文句中用法与动词相同,但不表示动作或情状的词。如是、非、有、无等。
《國語辭典》:及物动词(及物動詞)  拼音:jí wù dòng cí
语言学中的一类动词。必须有受事者作为传达的对象。它所表示的动作常以动作者以外的事物为对象。如「我看电视」的「看」即是及物动词。也称为「他动词」、「外动词」。
《國語辭典》:内动词(內動詞)  拼音:nèi dòng cí
一种动词。指动作止于自身,不投射于外物的词。如鸟鸣的「鸣」、虎啸的「啸」等。相当于英文文法的不及物动词。也称为「自动词」、「不及物动词」。
《漢語大詞典》:内动字(内動字)
即不及物动词。也称自动词或内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不以动作者以外的事物为对象。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动字之行仍存乎发者之内者,曰内动字,省曰内动。”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实字》:“凡行之留於施者之内者,曰内动字。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
《漢語大詞典》:经官动词(經官動詞)
谓涉讼。《水浒传》第三九回:“今日这哥哥失手,伤了女儿些个,终不成经官动词,连累官人。”亦作“ 经官动府 ”。《何典》第二回:“如今他的兄弟被人打死,怎肯干休?少弗得要经官动府。”
《漢語大詞典》:动字(動字)
即动词。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
分類:动词
《國語辭典》:判断词(判斷詞)  拼音:pàn duàn cí
称「是」这个特殊性质的动词。其作用为联系名词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而构成判断句。如「明天是端午节」。
《國語辭典》:所以  拼音:suǒ yǐ
1.因此、因而。常与「因为」连用,表示因果关系。《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老残游记》第二回:「因为人太多,所以说的甚么话都听不清楚。」
2.用此、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史记。卷六○。三王世家》:「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3.何以、为何。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士,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若以精兵控守,则契丹无长驱之患,强藩绝借援之谋,一举两得,此臣所以拳拳于胡卢河之请也。」
4.原故、理由。《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文明小史》第二三回:「邓门上见他急得这样,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