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一隅  拼音:yī yú
一个角落。《文选。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一》:「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文选。左思。三都赋序》:「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國語辭典》:一隅三反  拼音:yī yú sān fǎn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能依循事理举一反三。明。黄梨州〈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乾初括磨阳习,一隅三反。」
分類:类推由此
《國語辭典》:一隅之见(一隅之見)  拼音:yī yú zhī jiàn
比喻片面偏颇的见解。《清史稿。卷二三九。沈文奎传》:「此一隅之见,偏而不全。」
分類:片面见解
《漢語大詞典》:一隅之说(一隅之説)
片面的说法;偏见。后汉书·王充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説。” 李贤 注:“一隅谓一方偏见也。” 宋 苏洵 《衡论上·御将》:“或曰:‘赏所以使人,不先赏,人不为我用。’是皆一隅之説也,非通论也。”
分類:片面偏见
《国语辞典》:局促一隅(局促一隅)  拼音:jú cù yī yú
局限在某个狭小的范围内。如:「他的论断局促一隅,不足为奇。」也作「局促一隅」。
《国语辞典》:局促一隅  拼音:jú cù yī yú
局限在某个狭小范围内。如:「这篇社论立论偏狭,未免局促一隅,不够深入。」也作「局促一隅」。
《国语辞典》:一隅之地  拼音:yī yú zhī dì
泛指狭小偏远之地。《南史。卷二一。王弘传。论曰》:「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
分类:狭小偏远
《國語辭典》:苟安一隅  拼音:gǒu ān yī yú
统治者对外来侵略不加以抵抗,而偏安一地。《精忠岳传》第五九回:「方今奸臣弄权,专主和议;朝廷听信奸言,希图苟安一隅,无用兵之志;不知将来如何。」
《漢語大詞典》:斗绝一隅
孤悬边远之地;僻处边远之地。
《國語辭典》:斗绝一隅(斗絕一隅)  拼音:dǒu jué yī yú
1.在陡峭险峻、与世隔绝的偏僻之处。《魏书。卷一○二。西域传。焉耆国传》:「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
2.称赞他人独具文才或技艺。《旧五代史。卷六○。唐书。李袭吉传》:「李公斗绝一隅,安得此文士,如吾之智算,得袭吉之笔才,虎傅翼矣。」
《國語辭典》:安于一隅(安於一隅)  拼音:ān yú yī yú
习惯、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
《國語辭典》:一曲  拼音:yī qū
1.水的弯曲处。《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唐。刘禹锡〈送李尚书镇滑州〉诗:「黄河一曲当城下,缇骑千重照路傍。」
2.一隅、一端。《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
《國語辭典》:偏方  拼音:piān fāng
1.流传于民间,不见于正式医药书籍记载的药方,多用于疑难杂症。《三侠五义》第一二回:「这先生名唤臧能,乃是个落第的穷儒,半路儿看了些医书,记了些偏方,投在安乐侯处作帮衬。」也称为「秘方」。
2.偏僻的地方。《新唐书。卷九五。列传。高俭》:「齐据河北,梁、陈在江南,虽有人物,偏方下国,无可贵者。」
《国语辞典》:一角  拼音:yī jué
1.明清时代邮驿制度称公文一份为「一角」。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不如做一角文书,将那柳茂英锁送府牢,依律治罪。」《西游记》第三回:「大王,外面有一老人,背著一角文书,言是上天差来的天使。」
2.古以牛角为盛酒器,后以一角指一勺或一定量的酒。《水浒传》第五三回:「烧起火来做饭,沽一角酒来吃。」《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且唤茶博士买一角酒,二斤肉来。」
《漢語大詞典》:遐陬
边远一隅。宋书·谢灵运传:“内匡寰表,外清遐陬。” 宋 陆游 《会庆节贺表》:“臣迹滞遐陬,心驰魏闕。” 清 赵翼 《树海歌》:“ 禹 刊 益 焚所不到,剩作丛箐森遐陬。”
分類:边远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