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推类(推類)
犹类推。谓比类而推究。墨子·经下:“推类之难,説在﹝名﹞之大小。”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 宋 苏轼 《郊祀奏议》:“ 秦 燔诗书,经籍散亡,学者各以意推类而已。”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唯索缕、采药、辟兵、却病之事兴作甚多,后世推类,或并以造竟。”
《漢語大詞典》:反隅
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编·中庸论一:“苟去圣日远,又不得天下英才以教,而徒执反隅故法,则恐微言由己而絶,故寧极书所得,以待知者。”
分類:类推由此
《國語辭典》:自反  拼音:zì fǎn
1.自我反省,反求诸己。《礼记。学记》:「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恢复原来的面貌。《庄子。天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
《漢語大詞典》:知类(知類)
谓懂得事物间类比的关系,依类推理。《商君书·修权》:“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郑玄 注:“知类,知事义之比也。” 唐 周鋮 《同人于野赋》:“辨方知类,视险如夷。”
《漢語大詞典》:类求(類求)
依类推求。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博约中:“或曰, 苏氏 之类求, 韩氏 之鉤玄提要,皆待问之学也,子谓不足以成家矣。”
《國語辭典》:推及  拼音:tuī jí
类推而及。如:「推及各处」。
《國語辭典》:隅反  拼音:yú fǎn
类推。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漢語大詞典》:科比
谓附具事例,援引律令条文,类推比较。后汉书·桓谭传:“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 李贤 注:“科谓事条,比谓类例。”
《漢語大詞典》:流比
同类比照类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世人或有文章引‘伐鼓渊渊’者,宋书已有屡游之誚;如此流比,幸须避之。”《宋书·殷琰传》:“去冬开天之始,愚迷者多,如足下流比,进非社稷宗臣,退无顾命寄託,朝廷既不偏相嫌责,足下亦復无所独愧。”
《國語辭典》:闻一知十(聞一知十)  拼音:wén yī zhī shí
形容人禀赋聪敏,领悟力、类推力强。语本《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國語辭典》:一隅三反  拼音:yī yú sān fǎn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能依循事理举一反三。明。黄梨州〈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乾初括磨阳习,一隅三反。」
分類:类推由此
《國語辭典》:充类至尽(充類至盡)  拼音:chōng lèi zhì jìn
将事物比照类推至极处,把意义引申到极点。语本《孟子。万章》:「夫谓『非其有而取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