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欲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欲污身如尘坌,故云尘,又欲者六欲,尘者五尘。无量义经曰:「微渧先堕,以淹欲尘。」智度论十七曰:「禅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俱舍光记十一曰:「喜林苑极妙欲尘,殊类皆集。」
【佛学常见辞汇】
1。谓五欲能污染身心如尘埃。2。欲者六欲,尘者五尘。
云门尘尘三昧
【佛学大辞典】
(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尘三昧?门云:钵里饭,桶里饭。」见碧岩五十则。
闲尘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无要之文字,不用之言语也。文字属于色尘之境,言语属于声尘之境。临济录曰:「上他闲尘境,都不辨邪正。」
无尘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能胜菩萨之三昧也。依此三昧而离一切之尘垢也。
无尘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尘者色等之六尘,即三界之诸法也,法界为真理之异名,理体清净,一切三界诸法唯由理缘起,理外无尘境,故云无尘法界。观经玄义分曰:「无尘法界凡圣齐圆。」起信论曰:「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心为真心,即真如之心也)。
无尘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尘为尘境,即三界之诸法。谓万法唯为阿赖耶识所作,识外无尘境也。真谛译摄论五所谓「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为尘。无尘法界」说唯理。无尘唯识说唯识。
业尘
【佛学大辞典】
(杂语)恶业污身故云尘。
过去尘点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欲示过去之久远,法华经说五百尘点劫三千尘点劫等尘点之譬,(参见:尘点)
隙游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日光尘。梵Va%ta%yanacchidriarajas,飞散空中,肉眼仅得辨认之尘也。与极微之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倍相当。(参见:极微)
微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体之极少为极微,七倍极微,为微尘。七倍微尘,为金尘。金尘者,得游履金中之间隙也。俱舍论十二曰:「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
【佛学常见辞汇】
细微的灰尘。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界,向体质析之,如云微尘。微尘者,色体之极少为极微,极微之七倍曰微尘,微尘之七倍曰金尘,游履于金中间隙而得之。
微尘数
【佛学大辞典】
(杂语)譬数量之多,以碎物为微尘,其数多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大千界微尘数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喻)数量很多。
经体三尘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体有三:一为声。于佛在世时闻金口之音声而得道,是以声尘为经。二为色。于佛灭后,由经卷纸墨而传持之,是以色尘为经。三为法。内心思惟自法,而契于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纸墨,唯以法尘为经。耳识利者依于声。眼识利者依于色。意识利者依于法。此土之人,此三识利。馀三识钝。鼻嗅纸墨亦无所知,身触经卷亦不能解。舌啖文字亦宁辨是非耶?是故唯以三尘为经体。见玄义八上。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一切世间之事法,染污真性者。四尘五尘六尘等。法界次第曰:「尘即垢染之义,谓此六尘能染污真性故也。」大乘义章八末曰:「能坌名尘,坌污心故。」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不净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尘五尘六尘等是。
尘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净曰尘。不实曰妄。一切生死之境界也。明神宗续入藏经序曰:「使人破尘妄之迷,以印妙圆之体。」
【佛学常见辞汇】
不净叫做尘,不实叫做妄,尘妄是指一切生死的境界。
尘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尘如沙,喻物之多也。行事钞上一曰:「法界尘沙。」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也。」【又】(术语)天台所立三惑之一,谓为尘沙。尘沙之惑,称为化道障之惑,菩萨教化物之障也。菩萨教化物,必通达如尘沙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间昧。不能通达此尘沙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即就不知不达之法门多而与以此名,其恶体为唯一之劣慧。俱舍论所谓不染污无知,唯识论所谓所知障,与之同。四教仪半字谈五曰:「所治之病,能治之法门,缘生之事法,其类无数,无一一了知者,无知之种类无数,故名为尘沙。然种类虽多,而其体唯为劣慧,非一一为别。」辅行一曰:「尘沙者譬无知数多。」文句记一曰:「不污染无知,劣慧为体。」辅行五曰:「尘沙障俗理,俗显能垂化。」
【佛学常见辞汇】
1。(喻)数量极多,如尘如沙。2。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参见:三惑)
三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云惑,或云烦恼,或云漏,或云垢,或云结。皆为同体异名。天台一家统收一切之妄惑为三类:一、见思惑,如身见边见等,邪分别道理而起,谓之见惑,如贪欲瞋恚等,倒想世间事物而起,谓之思惑,离此见思二惑即离三界,声闻缘觉以之为涅槃,菩萨更进而断后之二惑。如此见思,三乘之人通断,故名为通惑,后之二惑,名为别惑。二、尘沙惑,为化道障。菩萨教化人之障也。菩萨教化人,必通如尘如沙无量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闇昧,不能达此尘沙无数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盖非谓惑体有尘沙之数,惑体唯为劣慧之一,而不知之法门多故名尘沙也。菩萨欲断此劣慧,得所谓道种智,必于长劫之间学习无量之法门。三、无明惑,又称障中道之惑,为障蔽中道实相理之惑,与前思惑中之痴惑异。彼为障蔽空理之惑,枝末无明也。此为迷于根本理体之惑,根本无明也。此无明十二品断,即为别教之佛,四十二品断,即为圆教之佛,藏通二教之佛,亦不知其名。
【佛学常见辞汇】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是凡夫的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是,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系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为粗,尘沙属于中等,无名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佛学次第统编】
天台四教仪集注明三惑:
一、见思惑 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维,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著,故名思惑,亦名通惑,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惑 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
三、无明惑 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者,昏迷不了之义也。
〔一、见思惑〕,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著,故名思惑。此见、思惑,亦名通惑者,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惑〕,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
〔三、无明惑〕,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