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59,分91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佛类词典
一百五十赞佛颂
一百一十城
一百一十知识
一即十
二十天
二十空
二十部
二十二门
二十二品
二十二根
二十七宿
二十八天
二十八生
二十八有
二十八见
一百五十赞佛颂
【佛学大辞典】
(书名)尊者摩咥里制吒造,唐义净译,一卷。以百四十八颂赞叹佛德者。
一百一十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以福城为起点,次第南行而求善知识之城数。八十华严经七十八曰:「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六十华严五十九曰:「弥勒说曰:此童子者,昔于频陀伽罗城,受文殊师利教,求善知识。展转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心无疲倦,次至我所。」
一百一十知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所值之一百一十城善知识也。经之结文,虽言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而实际所说者,祇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也(德生与有德遇于同处)。然结为一百一十知识者,在五十五知识之下,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者,二倍之故,故有此数也。又常曰五十三参者,谓五十五人中,文殊前后参两度。又德生与有德在同处参见,各省去一名故也。(参见:五十三知识)
一即十
【佛学大辞典】
(术语)所谓一即十者。乃一至十之数。均由一相叠而成。若以一为本数,即单位。则舍一而不能有二至十。此所以一即二,一即三以至一即十也。易言之。二乃由本数之一为始。渐次成而为二。一之外别无二之本体也。由此以推。十亦由本数之一为始。渐次成而为十。一之外别无十之本体也。由是论之。一乃组成他数之一。非自性之一。若果为自性之一。则一终为一。不能成二至十之数。即能成二至十之数。其为组成他数之一可知矣。故此时所论之本数之一。为有体数。二至十为无体数。即空也。故一十相即。又一为有力数。二至十为无力数。故一十相入。根据此法而详论之。一尘为主。一切佛土。悉在此中。一念为主。无量之时劫。亦尽在其中。此即大陀罗尼缘起之法门。华严一家之盛谈者也。又一即多之意义。与上相同。见五教章中。
二十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大梵天王、二帝释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神、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裟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见诸天传。
二十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空)
【三藏法数】
(出般若经)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无自相,故名外空。
〔三、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空。
〔五、大空〕,谓小乘四谛十二因缘诸法,皆空无有,故名大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六、小空〕(亦名无性自性空),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之相,皆空无有,故名小空。(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七、胜义空〕,谓第一义之理,假立名言,悉同真性,本来空寂,故名胜义空。
〔八、有为空〕,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惑业,本无有为之相,故名有为空。
〔九、无为空〕,谓生、住、灭三相皆空,无为寂静,不堕诸数,故名无为空。(生、住、灭者,谓一切万物皆有生长、住于世间、终归坏灭也。)
〔十、毕竟空〕,谓有为、无为诸法,一切之相,悉皆空寂,而不可得,故名毕竟空。
〔十一、无际空〕,谓一切诸法,灭无有终,起无有始,起灭之际,无从可得,故名无际空。
〔十二、散空〕,谓一切诸法,因缘假合而成,皆无和合之相,故名散空。
〔十三、无变异空〕,谓一切法,非常非灭,不变不异,法性如如,了不可得,故名无变异空。
〔十四、本性空〕,谓一切诸法,非常非灭,本性清净,离性离相,故名本性空。
〔十五、自相空〕,谓五蕴之法,虚幻不实,了无自相,故名自相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十六、共相空〕,谓一切诸法,彼此之相,非常非灭,本来空寂,故名共相空。
〔十七、一切法空〕,谓一切诸法,本性皆空,非常非灭,了不可得,故名一切法空。
〔十八、不可得空〕,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法,皆无所有,了无可求之相,故名不可得空。
〔十九、无性空〕,谓一切诸法,悉皆虚假,皆无实性,故名无性空。
〔二十、自性空〕,谓一切诸法,非常非灭,性本自空,故名自性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二十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分派有二十。(参见:小乘)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小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希那衍Hinaya%na%,对于大乘之称。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谓之二乘。又此二乘为佛成道后十二年间经律论三藏之所诠,故天台称之为三藏教。佛灭后印度之小乘分总别二十之流派,来我国后,遂立宗名俱舍,成实,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为佛随他意之说法,姑以调熟下劣根性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證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则堕悭贪。」法华经游意下曰:「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曰大乘。」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参见:声闻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者,对大乘而言。乘者,运载之义,以喻能乘人而到其果地之教法也。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言小乘者,小根小机所乘之义,灭小苦与小利益之教。自利主义之声闻缘觉阿罗汉,得小涅槃之法也。
【三藏法数】
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谓人天以五戒十善为乘,运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十二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界品曰:以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一、有见无见,二、有对无对,三、善恶无记之三性,四、欲色无色之三界,五、有漏无漏,六、有寻有伺无寻无伺,七、有所缘无所缘,八、有执受无执受,九、大种所造,十、积聚非积聚,十一、能斫所斫,十二、能烧所烧,十三、能称所称,十四、五类分别,十五、得成就,十六、内外,十七、同分法同分,十八、三断,十九、见非见,二十、六识内几识所见,二十一、常无常,二十二、根非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佛大仙欲依自在三昧之力,安一切众生,以出生自在胜三昧一切所行诸功德无量之方便而度众生,即由其三昧出生二十二门也。如供养如来门、一切布施门、具足持戒门、无尽忍辱门、无量苦行精进门、禅定寂静三昧门、无量大辩智慧门、一切所行方便门、四无量神通门、大慈大悲四摄门、无量功德智慧门、一切缘起解脱门、清净根力道法门、声闻小乘门、缘觉中乘门、无上大乘门、无常众苦门、无我众生门、不净离欲门、寂静灭定三昧门、随诸众生起病门、一切对治众法门等。
二十二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十一切入。」
二十二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眼根Caks!urindriya,二耳根S/rotrendriya,三鼻根Ghra%n!endriya,四舌根Jihvendriya,五身根Ka%yendriya,六意根Manendriya,已上六根,上所说眼等之六根也。七女根Strindriya,女子身中起色欲之处。八男根Purus!endriya,男子身中起色欲之处。九命根Jivitendriya,有情一期之寿命也。十苦根Duh!khendriya,十一乐根Sukhendriya,十二忧根Daumanasyendriya,十三喜根Saumanasyendriya,十四舍根Upeks!endriya,已上五者,所谓五受也。十五信根S/raddhendriya,十六精进根Viryendriya,十七念根Smr!tindriya,十八定根Sama%dhindriya,十九慧根Prajn^edriya,已上五根,所谓信等之五根也。二十未知当知根Ana%jn^a%tama%jn^a%sya%mindriya,二十一已知根A^jn^endriya,二十二具知根A^jn^a%ta%vindriya,已上三者所谓三无漏根也。见俱舍论三、大乘义章四。
【佛学常见辞汇】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二十七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星宿)
星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称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Naks!atra,十二宫Ra%s/i,七曜Graha之别。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实,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现于宿曜,且由星宿之运行,而豫定个人之运命者也。是为星占法。阴阳师,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传播之。藏经中有宿命智陀罗尼经,宿命陀罗尼,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宿曜仪轨,七曜禳灾决,七星如意轮秘要经,七曜星辰别行法等诸经,民间流布之杂书尤不胜枚举。
二十八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界之六天与色界之十八天及无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数有异论,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则据上座部。见四教仪集注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三、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乐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六、他化自在天,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一、梵众天。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二、梵辅天,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语尸弃,华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双举也。)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谓此天光明少故。二、无量光天,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三、光音天,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二、无量净天,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天,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四禅九天:一、无云天,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二、福生天,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三、广果天,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四、无想天,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五、无烦天,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六、无热天,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七、善见天,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八、善现天,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九、色究竟天,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
〔三、无色界四天〕,一、空处天,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二、识处天,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三、无所有处天,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天,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二十八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二十八有同。
二十八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二十八生。谓欲惑九品润二十八生也。(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二十八生。欲界九品润二十八性之谓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二十八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二十八种之不正见也。杂集论十二,引大法镜经中说二十八不正见。因明大疏上曰:「二十八见蚁聚于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