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59,分9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八十种好
八十亿劫
八十华严经
八十随形好
八十一品思惑
八十八使见惑
八六四二万十千劫
十一切处
八万十二
八备十条
八识十名
九十八使
九十八随眠
九十六术
九十六种外道
八十种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八十随形好,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则愈高,遂不见其顶上;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死门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见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义章二十末。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
一、无见顶相。         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二、鼻高孔不现。        四十二、毛孔出香气。
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     四十三、口出无上香。
四、耳轮辐相埵成。       四十四、仪容如师子。
五、身坚实如那罗延。      四十五、进止如象王。
六、骨际如钩锁。        四十六、行法如鹅王。
七、身一时回如象王。      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
八、行时足离地四寸而印文现。  四十八、一切身分具足。
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    四十九、四牙白利。
十、膝骨坚著圆好。       五十、舌色赤。
十一、身清洁。         五十一、舌薄。
十二、身柔软。         五十二、毛红色。
十三、身不曲。         五十三、毛软净。
十四、指长纤圆。        五十四、广长眼。
十五、指文藏覆。        五十五、孔门相具。
十六、脉深不现。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十七、踝不现。         五十七、脐不出。
十八、身润泽。         五十八、腹不现。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五十九、细腹。
二十、身满足。         六十、身不倾动。
二十一、容仪备足。       六十一、身持重。
二十二、容仪满足。       六十二、其身大。
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    六十三、身长。
二十四、威振一切。       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
二十五、一切乐观。       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
二十六、面不长大。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     六十七、等视众生。
二十八、面具满足。       六十八、不轻众生。
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     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
三十、言音深远。        七十、说法不著。
三十一、脐深圆好。       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
三十二、毛右旋。        七十二、发音报众生。
三十三、手满足。        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七十五、观无厌足。
三十六、手文长。        七十六、发长好。
三十七、手文不断。       七十七、发不乱。
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 七十八、发旋好。
三十九、面广姝好。       七十九、发色青珠。
四十、面净如满月。       八十、手足有德相(坐禅三昧经云胸有德
字手足有吉字)。
八十亿劫
【佛学大辞典】
(杂语)依罪业而流转生死之劫量也。观无量寿经曰:「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八十华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唐实叉难陀新译之华严经八十卷,谓之八十华严经。
八十随形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八十种好)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指爪狭长,薄润光洁。手足指圆,纤长柔软。节骨不现,手足各等无差,指间充密。手足圆满,软净光泽。筋脉盘结,深隐不现。两踝深隐,骨不显露。(踝,胡瓦切。)行步正直,端庄严肃。行步威容,齐整如师子王。行步安平,稳如象王。行步有仪,进止详缓。回身顾视,必皆右旋。支节渐次,安布殊胜。骨节交结,宛如龙盘。膝轮圆满,妙善安布。隐处妙好,圆满清净。身支润滑,柔软鲜洁。身容敦肃,自在无畏。身支坚固,稠密相属。身支安定,厚重不动。身相端严,光明离垢。身有圆光,随处照耀。腹形方正,柔软不现。脐深右旋,圆妙光泽。脐厚妙好,不窊不凸。(窊,鸟爪切。)肌肤匀净,鲜明离垢。手掌充满,柔软方平。手文深长,明直润泽。唇色红润,如频婆果。(梵语频婆,华言相思。)面门圆满,妙好端严。舌相长广,弥覆难量。发声威震,如雷普闻。音韵美妙,和畅清远。鼻高修直,两窍不现。诸齿方整,坚密鲜白。诸牙明洁,渐次锋利。目广清净,洞彻分明。眼相修广,如青莲华。眼睫上下,齐整稠密。双眉修长,黑泽细软。双眉绮靡,绀琉璃色。双眉高朗,犹如半月。耳厚修长,轮埵成就。两耳相好,绮丽齐平。容仪端丽,见者无厌。额广圆满,平正殊特。身分殊胜,上下匀等。首发修长,绀青稠密。首发香洁,柔润光泽。首发齐整,不乱不杂。首发坚固,永无断落。首发光滑,尘垢不著。身分坚实,逾那罗延。(梵语那罗延,华言金刚,谓坚固也。)身体庄严,长大端直。诸窍清净,尘垢不染。身力充美,无与等者。身相严好,众所乐观。面轮修广,净如满月。颜貌舒泰,光显含笑。面颜光泽,远离尘垢。身支严净,恒无垢秽。诸毛孔中,常出妙香。面门常出微妙之香。首相妙好,周圆平等。身毛纤柔,绀青光泽。法音圆辩,随机普应。顶相高妙,无能见者。手足指网,分明严整。行不履地,去地四指,而地现印文。神力自持,不待他卫。威德远震,善类悦闻,魔外慑伏。(慑,质一切。)音声和雅,悦可众心。观机浅深,随类说法。一音深说,随类得解。次第说法,各随机缘。等观有情,冤亲平等。所为先观后作,各赴机宜。相好具足,瞻视无尽。顶骨坚实,穷劫不坏。颜容奇妙,常若少年。手足胸臆,吉祥德相,妙好具足。
八十一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上所言,见惑者顿断之,思惑者渐断之。渐断之者声闻乘为钝根故,分十惑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为一,于此加色界之四禅地与无色界之四空处而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为八十一品。既断见惑之圣者为预流果,更进而断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为一来向,断六品已,为一来果。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来于人天故也。次后方断下三品之惑为不还向,既断已,谓之不还果,以不再还生于欲界故也。次后渐断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为阿罗汉向,正断终,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者译曰不生,以既断尽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于三界故也。见俱舍论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说思惑品数有十、即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瞋痴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共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贪瞋痴慢四惑,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亦各有九品,贪痴慢三惑,但除瞋恚,以上二界,不行瞋故。是则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共成八十一品也。(三界思惑分九品者,以此惑难断,故细分之,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次第断除也。)
思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修惑,旧云思惑,爱惑,假惑。三乘之圣人于修道所断之贪瞋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上来见思不同,总是集谛。
【三藏法数】
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八十八使见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八十一品之修惑,而有八十八使之(参见:惑。见见惑)
八六四二万十千劫
【佛学大辞典】
(杂语)小乘之圣者,回心于大乘后,至入初僧祇之位,其间所费之修行时间也。(参见:八万劫小乘)
十一切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曰十遍处。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之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也。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三净解脱,观色之清净,其所依之禅定亦如前,依第四禅定缘欲界之色也。后二者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定为所依,缘其他受想行识之四蕴也。修观行者由解脱入于胜处,由胜处入于一切处,起于后后者胜于前前也。盖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之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之行相,又前之四一切处,青黄赤白一一观为无边,而思此青等以何者为其所依?知依于大种,故地水火风一一观为无边。复思此所觉之色,何所依而广大?知由于虚空,故次观虚空无边。又思此能觉之识,以何者为所依?知依于识,故次观识无边。此所依之识别无所依,故更无第九之遍处。见智度论二十一,俱舍论二十九,同颂疏二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总合一切万有为一对象而观之,其方法有十种: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是也。若住于水想,则万有自身皆成流动之观。又曰十禅支,十遍处定。见法界次第十。详出八背舍项中。巴Kasin!a%yatana。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遍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
【佛学次第统编】
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
一、青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也。
二、黄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也。
三、赤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也。
四、白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白色,使遍一切处皆白也。
五、地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地色,使遍一切处皆地色也。
六、水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水色,使遍一切处皆水色也。
七、火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火色,使遍一切处皆火色也。
八、风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风色,使遍一切处皆风色也。
九、空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所见空色,使遍一切处皆空也。
十、识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所见识色,使遍一切处皆有识也。
八万十二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八万四千法藏与十二部经也。法华经见宝塔品曰:「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宣说。」
八备十条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唐彦琮法师就翻译立八备十条之法式。义楚六帖九曰:「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三、文诠三藏,学贯五乘,不苦暗滞。四、傍涉坟史,工缀典辞,不过鲁拙。五、襟抱平恒,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要识梵言。七、不坠彼学。八、博阅苍雅,类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本部、十字番。」
八识十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八阿赖耶识之异名有十。(参见:阿赖耶识)
九十八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使又名随眠。皆为烦恼之异名。小乘俱舍以见思之惑立九十八使。(参见:思条及九十八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俱舍之见思二惑总数也。
【佛学次第统编】
由见思二惑,分别三界有九十八使。九十八使,即九十八随眠。谓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
一、见惑八十八使 谓欲界三十二,色无色界各二十八,成八十八也。
一、欲界三十二 谓苦下十,集灭下各七,道下八,成三十二也。
一、苦下十 贪、瞋、痴、慢、疑、身、边、见、取、戒。
二、集下七 贪、瞋、痴、慢、疑、见、取(缺身、边、戒)。
三、灭下七 贪、瞋、痴、慢、疑、见、取(缺身、边、戒)。
四、道下八 贪、瞋、痴、慢、疑、见、取、戒(缺身、边)。
二、色界二十八 谓苦下九,集下六,灭下六,道下七,成二十八也。
一、苦下九 贪、痴、慢、疑、身、边、见、取、戒(缺瞋)。
二、集下六 贪、痴、慢、疑、见、取(缺瞋、身、边、戒)。
三、灭下六 贪、痴、慢、疑、见、取(缺瞋、身、边、戒)。
四、道下七 贪、痴、慢、疑、见、取、戒(缺瞋、身、边)。
三、无色界亦二十八,同于色界。
二、思惑十使 谓欲界下四,色无色界下各三,而成十也。
一、欲界下四 贪、瞋、痴、慢。
二、色界下三 贪、痴、慢。
三、无色界下三 贪、痴、慢。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欲界有贪瞋痴慢四种思惑,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种思惑,三界思惑,共为十使,并前见惑八十八使,合之而为九十八使也。
九十八随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亦名九十八使。烦恼之异名也。常随逐于人,故谓之随。其状体幽微难知,如眠性,故谓之眠。此为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随眠,配于三界五部者。即欲界见苦所断十种,见集及见灭所断七种(除身边戒),见道所断八种(除身边),并欲界修所断四种(贪瞋痴慢),合之欲界有三十六种。色无色无瞋,故于五部减之,各有三十一种。故为九十八种。盖见惑八十八使,加修惑之十随眠也。出于阿毗达磨发智论五,大毗婆沙论四十六,俱舍论十九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十随眠分见道所断与修道所断之二,其见道所断之分,配属于三界之四谛而分八十八,修道所断之分,配属于三界而分十,因得九十八之数。
九十六术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十六种之外道也。三论玄义曰:「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五百异部,萦(参见:网为泥洹。」见外道)
【佛学常见辞汇】
九十六种外道的学术。
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