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祛尘(祛塵)
除去尘垢。 晋 王嘉 拾遗记·昆仑山:“﹝ 崑崙山 ﹞又有祛尘之风,若衣服尘污者,风至吹之,衣则浄如浣濯。” 元 吴莱 《泛海书所见》诗之五:“古棹苔驻跡,仙枰竹祛尘。” 明 孙柚 《琴心记·给管求文》:“驾临 云梦 ,清风预为祛尘。”
分類:除去尘垢
《國語辭典》:扫帚(掃帚)  拼音:sào zhou
1.扫地用具。以竹枝、芒草等扎成。有长柄。《南史。卷四七。列传。刘休》:「令休于宅后开小店,使王氏亲卖皂荚扫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著一把破扫帚。」
2.植物名。藜科地肤属,一年生草本。高一公尺馀。分枝多,叶互生,扁平,线状披针形,长二至五公分。夏秋开花,花两性,偶兼具雄花,一至三朵簇生叶腋。胞果扁球形。茎枝晒乾后可做扫帚。也称为「地肤」。
《漢語大詞典》:除差
除去疾病,病愈。差,通“ 瘥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故今土俗,诸有婴疾,香油涂像,多蒙除差。”
《漢語大詞典》:解秽(解穢)
解除秽恶。亦指除去秽气。 唐 南卓 《羯鼓录》:“上性俊迈,酷不好琴,曾听弹琴,正弄未及毕,叱琴者出曰:‘待詔出去!’谓内官曰:‘速詔 花奴 ,将羯鼓来,为我解秽!’” 宋 苏辙 《种兰》诗:“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清 张岱 陶庵梦忆·丝社:“从容秘翫,莫令解秽於 花奴 。”
《國語辭典》:卸妆(卸妝)  拼音:xiè zhuāng
1.去除装饰。隋。炀帝〈效刘孝绰杂忆〉诗:「卸妆仍索伴,解佩更相催。」
2.洗除脸上的化妆。如:「她下班回来后,就赶紧卸妆。」也作「卸脸」。
《漢語大詞典》:掇皮
除去皮。掇,通“ 剟 ”。喻彻里彻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谢公 称 蓝田 掇皮皆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范啟 与 郗嘉宾 书曰:‘ 子敬 举体无饶,纵掇皮无餘润。’” 宋 楼钥 《真率会次适斋韵》:“閒暇止应开口笑,詼谐尤称掇皮真。”
分類:除去
《漢語大詞典》:决壅(決壅)
亦作“决壅”。
(1).除去水道的壅塞。 唐 白居易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疏流似剪纸,决壅如裂帛。”
(2).消除壅蔽。 三国 魏 桓范 《政要论·决壅》:“为人君之务在於决壅,决壅之务在於进下,进下之道在於博听。” 明 刘基 《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今年秋宪副 张公 始来,决壅疏塞,剔蠧振坠。”
《漢語大詞典》:减除
减少或除去。例如:减除疲劳。
《漢語大詞典》:夺服(奪服)
谓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后汉书·桓焉传:“踰年,詔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新唐书·张俭传:“时 俭 以母丧,夺服为使者抚纳之。”
《漢語大詞典》:决泄(決洩)
亦作“ 决洩 ”。 除去壅塞,排放积水。 晋 陆云 《答车茂安书》:“火耕水种,不烦人力,决泄任意,高下在心。” 晋 束晰 《广农议》:“云雨生於畚臿,多稌生於决泄。” 唐 刘禹锡 《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决洩有时,畎澮有度。” 宋 欧阳修 《论水入太社札子》:“及差兵匠併力先且决洩,戽出积水。”
《漢語大詞典》:除折
除去,减去。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高僧谕:“一半悲与愁,一半病与悴。除折算将来,能得几多少?”
《國語辭典》:想开(想開)  拼音:xiǎng kāi
凡事多从好的方面想,而不钻牛角尖。《红楼梦》第一一回:「你只管这么想著,病那里能好呢?总要想开了才是。」
《國語辭典》:落籍  拼音:luò jí
古时妓女列名乐籍,若要从良,必须商得主管官吏的允许,将乐籍中名字除去,称为「落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三出》:「待小生多将些金珠,去官司上下使了,与娘子落籍从良,不知意下如何?」《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名妓要落籍,最是一件难事。」也作「脱籍」。
《漢語大詞典》:勾注
(1).山名。即 雁门山 。在今 山西代县 西北。因山形勾转,水势流注而得名,为古代九塞之一。勾,亦写作“句”。史记·张仪列传:“昔 赵襄子 尝以其姊为 代王 妻,欲并 代 ,约与 代王 遇於 句注 之塞。”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诗:“故园有子音书絶, 勾注 烽烟路百盘。” 蒋士超 《戍楼秋望》诗:“天险雄 勾注 , 汾 流下 管涔 。”参见“ 句注 ”。
(2).用笔画勾以示除去。 宋 韩元吉 《跋司马公倚几铭》:“勾注涂改甚多,而无一字行草。”
《漢語大詞典》:句注
山名。在今 山西 代县 北,为古代九塞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荆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高诱 注:“ 句注 在 雁门 。”史记·张仪列传:“﹝ 赵襄子 ﹞欲并 代 ,约与 代王 遇於 句注 之塞。” 张守节 正义:“ 句注山 在 代州 也。” 唐 薛思渔 《河东记》:“ 句注 以山形句转,水势注流而名,亦曰 陘岭 。” 清 赵进美 《太原》诗:“天清 句注 连云起,木落 汾河 抱郭流。”
《漢語大詞典》:栗黄
栗子。栗子除去外壳而肉色黄,故称。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和齑:“蒜一、薑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黄五。” 前蜀 贯休 《上卢少卿觅千文》诗:“荆山有美玉,含华尚炳烂……倘或如栗黄,保之上霄汉。”宋史·礼志十一:“ 元丰 元年,宗正寺奏:‘据太常寺报,选日荐新兔、藷藇、栗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