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0,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知非
宽大
自新
歧路
错认
改正
迷津
改过
大过
过失
迷途
过计
过听
迷路
过为
《漢語大詞典》:知非
(1).五十岁的代称。《淮南子·原道训》:“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谓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过失。后因以“知非”称五十岁。 唐 白居易 《自咏》:“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余自少 陆机 作赋之二年,至过 蘧瑗 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钮琇 觚賸·除夜觇士:“﹝ 陈楚产 ﹞齿踰知非,始补弟子员。”
(2).省悟以往的错误。 唐 赵嘏 《东归道中》诗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宁调元 《东蜕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遥想待他年。”
《國語辭典》:宽大(寬大)  拼音:kuān dà
1.面积或范围很大。如:「这场地很宽大,可容纳好几千人。」《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徼灵玉马坠》:「船颇宽大,那争趁你一人?」
2.度量宽宏,不苛求。《汉书。卷八。宣帝纪》:「朕既不明,数申诏公卿大夫务行宽大,顺民所疾苦。」《红楼梦》第三二回:「谁知道后来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國語辭典》:自新  拼音:zì xīn
自己改过更新,重新做人。《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汉书。卷八一。匡衡传》:「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
《國語辭典》:歧路  拼音:qí lù
1.自大道上分歧出去的小路。《文选。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晋。陆机〈长安有狭邪行〉:「伊洛有歧路,歧路交朱轮。」也作「岐路」。
2.比喻偏颇错误的道途。如:「他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路。」也作「岐路」。
《漢語大詞典》:错认(錯認)
错误地分辨、认识。《唐律疏议·杂律·错认良人为奴婢》:“诸错认良人为奴婢者,徒二年。”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 颜标 作 鲁公 。”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仲仙 词有‘悔当初错认你心同竝蒂莲,到今朝方知你心不同如其面’之句。”
《國語辭典》:改正  拼音:gǎi zhèng
把谬误的改成正确的。《红楼梦》第四八回:「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此刻天下的大势,倘使不把读书人的路改正了,我就不敢说十年以后的事了。」
《國語辭典》:迷津  拼音:mí jīn
1.迷失渡头所在。唐。孟浩然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
2.引申为错误的道路或方向。《红楼梦》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
《國語辭典》:迷宫(迷宮)  拼音:mí gōng
1.转弯抹角,令人扑朔迷离,难辨方向与出口的道路。如:「这游乐场的迷宫设施很复杂。」
2.令人混乱,无法釐清态势的局面。如:「如今的情况这般混乱,我好像陷入迷宫中了。」
《國語辭典》:改过(改過)  拼音:gǎi guò
改正过失。如:「勇于改过」。《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刑者不可复蜀,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三国演义》第一○○回:「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國語辭典》:大过(大過)  拼音:dà guò
1.大的过失。《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2.学校或机关对犯错者的一种惩戒处分。如:「记满三大过,就要被退学。」
《國語辭典》:过失(過失)  拼音:guò shī
1.无意中犯的错误。
2.《刑法》中,「过失」指行为人对于犯罪事实之发生,虽非于故意,但按其情节应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无认识过失),或预见其发生而自己主观确信其不发生者(有认识过失)。《刑法》规定有过失致人于死罪及过失伤害罪。
3.语言运用或心理臆测的疏失。也作「悖误」。
《國語辭典》:迷途  拼音:mí tú
1.迷失道路。元。赵孟頫 岁暮和刚父杂诗四首之三:「迷途幸未远,回车且委蛇。」《红楼梦》第九八回:「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2.比喻错误的趋向。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三国演义》第七七回:「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
《國語辭典》:迷津  拼音:mí jīn
1.迷失渡头所在。唐。孟浩然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
2.引申为错误的道路或方向。《红楼梦》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
《漢語大詞典》:过计(過計)
(1).错误的谋划。孔丛子·对魏王:“然则君不猜於臣,臣不隐於君,故动无过计,举无败事。” 宋 叶适 《外论二》:“夫北虏乃吾仇也,非復可以夷狄畜;而执事者过计,借夷狄之名以抚之。” 明 李东阳 《勤政》诗:“圣世怠荒非过计,国风勤俭有遗音。”
(2).过多的考虑。荀子·富国:“ 墨子 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 墨子 之私忧过计也。” 宋 刘子翚 《怀旧歌》:“忧煎过计祇自恼,且但努力耕吾田。” 明 冯梦龙 《量江记·李主内宴》:“吾所恃者 长江 天堑,彼纵武骑千羣,无所用之,不必过计,只合及时为乐。”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书中谓今日显祸,固在东南,隐患仍在西北,至哉言乎?嚮尝窃窃过计,谓吾西北腹地诸省,风气阂隔,人才乏絶,恐不足以自立。”
《國語辭典》:过听(過聽)  拼音:guò tīng
误听、误信。《战国策。燕策二》:「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朕因过听宦官之言,一时召回丞相。」
《國語辭典》:迷路  拼音:mí lù
1.迷失道路。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他乡何处是,迷路问谁来?」
2.离开正途。如:「不良少年就像是迷路的羔羊一样。」
3.生理学上称内耳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腔或管。
《漢語大詞典》:过为(過爲)
错误的行为。管子·小称:“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无过命。”
分類: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