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远辱(遠辱)
敬称他人从远方来临。《韩诗外传》卷六:“ 郑伯 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大祸,使大国之君沛焉,远辱至此。’”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曰:‘先生远辱,何以教 文 也?’” 明 冯梦龙 《万事足·访友托妻》:“今朝远辱高轩过,足见同窗意气多。”
避免耻辱。新唐书·舒元舆传:“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
《國語辭典》:多忌  拼音:duō jì
多猜疑、多猜忌。三国魏。王粲〈赠文叔良〉诗:「人之多忌,掩之实难。」南朝宋。谢灵运〈拟邺中集诗。魏太子诗〉:「备应对之能而雄猜多忌,岂获晤言之适?」
《國語辭典》:采葛  拼音:cǎi gé
《诗经。王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采葛,惧谗也。」或指男女相思之诗。首章二句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
《國語辭典》:防备(防備)  拼音:fáng bèi
防范、戒备。如:「气象局已发布陆上台风警报,大家要加强防备。」《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纪》:「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西游记》第三二回:「教你们走路时,早晚间防备,你倒转赖在我身上。」
《漢語大詞典》:不吃
避免(如错误的、不合适的,令人讨厌的或有害的事物)例如:正常的吃素的人只是不吃鱼、肉和禽类。
有意避开某事物;放过。例如:不吃最后一道甜食。
不买帐。例如:软硬不吃。
《漢語大詞典》:免祸(免禍)
避免灾难。新唐书·狄仁杰传:“惟劝迎 庐陵王 可以免祸。”《水浒传》第一○四回:“列位若要免祸,须听小子一言!”
《國語辭典》:禁忌  拼音:jìn jì
忌讳。《后汉书。卷四八。杨终传》:「汉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故有亡国之祸,而乏嘉善之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俊臣是官家子弟,不晓得江湖上的禁忌。」
《國語辭典》:禁足  拼音:jìn zú
禁止外出。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八。唐郓州安国院巨方传》:「禁足十年,木食涧饮。」
《漢語大詞典》:避罪
(1).避免获罪;惧怕获罪。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汉书·董仲舒传》:“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水浒传》第四五回:“ 石秀 却在侧边看了,也自冷笑道:‘似此有甚功德,正谓之作福不如避罪。’”
(2).谓犯罪者逃避惩处。孙子·地形:“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国之宝也。” 何延锡 注:“退岂避罪也,见其蹙国残民之害,虽君命使进而不进,罪及其身不悔也。” 宋 苏轼 《杂纂》:“去亲戚家避罪--怕人知。”
《漢語大詞典》:解免
(1).逃脱,避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 墨 ,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宋 苏轼 《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而贫下之人,无故出三五百钱,未办之间,吏卒至门,非百钱不能解免,官钱未纳,此费已重。”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热中于復辟以后之赐环,而先为是齟齬不了之语,以耸 东胡 群兽之听,冀万一可以解免。” 叶圣陶 《火灾·归宿》:“他本来因街市喧嚣,攘攘往来的都不是他愿见的人,所以避往田野,希望解免闷郁。”
(2).解职,免职。旧唐书·玄宗纪上:“詔自今内外官有犯赃至解免已上,纵逢赦免,并终身勿齿。”
(3).解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生惶恐自投,情词哀恳。三姐从旁解免,四姐怒稍释,由此相好如初。”
《漢語大詞典》:切戒
(1).务须避免。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但倘遇此辈,第一切戒愤怒。”
(2).严肃告戒。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李晟 切戒 浑瑊 ,必须有严密防备。”
《漢語大詞典》:属名(屬名)
谓 南北朝 时各地民众为避免重役而投靠士族作附隶。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先是诸郡役人,多依人士为附隶,谓之属名。”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梁 郭祖深 说,民众为子避免重役,或自断手足,或投靠士族作附隶,称为属名。 梁朝 的属名就是 东晋 的私附,足见豪强挟藏户口,一向保持不变。”
《漢語大詞典》:远祸(遠禍)
避免祸患。旧唐书·于志宁传:“然杜渐防萌,古人所以远祸。”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把你尊翁的骸骨遣人送到故乡,你母女自去全身远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科学补习所始末》:“ 张难先 通知各同志远祸。当夜军警围所搜索,一无所获。”
《國語辭典》:灭口(滅口)  拼音:miè kǒu
1.防人泄漏秘密而杀之。《战国策。楚策四》:「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新唐书。卷一一二。列传。王义方》:「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
2.塞人之口,免得予人口实。《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荆轲》:「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漢語大詞典》:避怨
(1).躲避仇敌。三国志·魏志·张辽传:“ 张辽 字 文远 , 雁门 马邑 人也。本 聂壹 之后,以避怨变姓。”
(2).避免结怨,不得罪人。 明 张居正 《谢恩疏》:“先生尽赤忠以辅佐朕,不辞劳,不避怨,不居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水学·专官》:“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清 无名氏 《王氏复仇记》:“奈当日国事已非,羣情瞀乱,乡先生箝口结舌,惟知避怨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