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大字报(大字报)  拼音:dà zì bào
1.大陆地区张贴于学校、工厂、街头等地的文字或图画,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内容大抵以政治宣传和权力斗争为重心。
2.电视现场节目用来提词的看板。
3.早期电视新闻主播使用大字报,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读稿机。
《國語辭典》:垸子  拼音:huán zi
一种防水建筑物。在湖南、湖北等地,常沿江、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周围,修建像堤防的建筑物,以防水患。
《漢語大詞典》:外江佬
亦称“ 外江老 ”。亦称“ 外江人 ”。 粤 闽 等地对外省人的称呼。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我何尝不想了解 广州 ,批评 广州 呢,无奈慨自被供在大钟楼上以来,工友以我为教授,学生以我为先生, 广州 人以我为‘外江佬’,孤孑特立,无从考查。” 邹韬奋 《经历》五五:“我在事前就听见说‘外江老’--不是 广东 人--尤其是名字被多数人知道的文人,要出面登记,是很不容易通过的,因为他们怕有什么政治作用。” 许地山 《东野先生》五:“她知道事情不好,可是‘外江人’既没有亲戚,又不详知那人底乡里,帮忙的只有她自己底眼泪罢了。”
《漢語大詞典》:五一国际劳动节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地工人举行大罢工和游行示威,反对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经过流血的斗争,取得了胜利。1889年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
《漢語大詞典》:斯芬克司
①即“狮身人面像”。古代埃及、希腊和西亚等地的一种石雕像。现存最大的为位于埃及吉萨哈夫拉金字塔前的巨像,建于公元前26世纪,长73米,高20米。据说古埃及以此象征帝王“法老”的威严。后泛指一切具有人头、牛头或羊头狮身的雕像和图案。②希腊神话中带翅膀的狮身人面女妖。传说她常令过路行人猜谜:什么动物早晨用四只脚,中午用两只脚,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猜不出者即遭杀害。后因被俄狄浦斯道破谜底是人而自杀。
《漢語大詞典》:伊本·拔图塔
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开始离乡旅行,到过北非、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以及波斯、中亚、印度等地,遍访伊斯兰教各国,据称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和中国。后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见闻被记录成书,称为《伊本·拔图塔游记》
《國語辭典》:咬秋  拼音:yǎo qiū
立秋日食瓜的习俗。清。张焘《津门杂记。卷上。岁时风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漢語大詞典》:锡剧(錫劇)
戏曲剧种。流行于 江苏 南部和 上海 等地。原名“常锡文戏”,由 无锡 滩簧和 常州 滩簧在 清 末合流发展而成。曲调柔和清快,富有 江 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
《漢語大詞典》:小挂千(小掛千)
北京 等地旧俗过春节时,店铺门前所粘有吉祥语的小红纸或小黄纸。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挂千》:“掛千者,用吉祥语鎸於红纸之上,长尺有咫,黏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其物民户多用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餘者,曰小掛千,乃市肆所用也。”
《国语辞典》:螺溪石砚(螺溪石砚)  拼音:luó xī shí yàn
由浊水溪上游南投、彰化等地所产之螺溪石雕制成的砚台。种类繁多,其中以紫绀、水绿色尤为罕见。中多浮现松痕。密理坚致,研墨易发,实为上品。如:「南投县的水里、名间乡及彰化二水的源泉等,是螺溪石砚的重要产地。」
《国语辞典》:杭州评词(杭州评词)  拼音:háng zhōu píng cí
流行于杭州、馀杭等地的说唱艺术。由南词演变而来,盛行于清末民初。表演时以胡琴伴奏,说唱内容通常为才子佳人的故事。
《国语辞典》:杭州评话(杭州评话)  拼音:háng zhōu píng huà
流行于杭州、绍兴等地的说书艺术。表演者一人,只说不唱,使用手帕、扇子、醒木板等道具。多以当地方言演述历史、侠义、神怪等故事。
《国语辞典》:杭州滩簧(杭州滩簧)  拼音:háng zhōu tān huáng
流行于浙江、杭州、馀杭等地的弹唱艺术。由五、七或九人分别扮演生、旦、净、丑等角色,以胡琴、琵琶、箫、笛、鼓板伴奏。唱词多属七字句,曲牌有满江红、风入松等。
《国语辞典》:嘉南平原  拼音:jiā nán píng yuán
地名。包括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地,以栽培稻米、蔗糖为主,是台湾最富庶的平原。
《国语辞典》:最低消费额(最低消费额)  拼音:zuì dī xiāo fèi é
餐厅、舞厅等地方规定每位客人最少的花费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