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捣蛋(搗蛋)  拼音:dǎo dàn
以各种手段或无理的方式,扰乱或破坏他人做事情。如:「小鬼你再调皮捣蛋,以后就没人要理你了。」也作「倒蛋」。
《漢語大詞典》:风化(風化)
教育感化。语出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郑玄 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汉书·礼乐志:“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庆远:“各村寨皆置社学,使渐风化。”
《國語辭典》:更新  拼音:gēng xīn
革新,改过自新。《旧唐书。卷七五。孙伏伽传》:「此非直赦其有罪,亦是与天下断当,许其更新。」
《國語辭典》:有害  拼音:yǒu hài
会造成伤害损失。如:「长时间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有害视力健康。」
《國語辭典》:大乱(大亂)  拼音:dà luàn
1.混乱骚动,毫无秩序。《孟子。滕文公下》:「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连忙回军,军中大乱,败阵而归。」
2.大灾祸、大祸乱。《老残游记》第七回:「因为我二十几岁的时候,看天下将来一定有大乱,所以极力留心将才。」
《國語辭典》:残破(殘破)  拼音:cán pò
1.摧残破坏。《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张俭传》:「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东周列国志》第一一回:「今东郊被宋兵残破,民居未复。」
2.残缺破烂、不完整。《三国演义》第六回:「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
《國語辭典》:打破  拼音:dǎ pò
1.破坏、击破。《三国演义》第五回:「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当年说亲,是我这不懂事的女儿打破了的。」
2.突破。如:「打破纪录」、「打破成规」。
《國語辭典》:兵燹  拼音:bīng xiǎn
因战乱所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宋史。卷一五。神宗本纪二》:「丁酉,诏:岷州界经鬼章兵燹者赐钱,胁从来归者释其罪。」《封神演义》第三回:「冀州失守,宗社无存,一害也;骨肉有族灭之祸,二害也;军民遭兵燹之灾,三害也。」
《國語辭典》:焦土  拼音:jiāo tǔ
被烈火烧焦的土地。常用以形容因战争而受到澈底破坏的景象。唐。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三国演义》第六回:「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
《國語辭典》:间谍(間諜)  拼音:jiàn dié
1.挑拨、离间。元。兰楚芳〈愿成双。春初透套。出队子曲。么篇〉:「看看的挨不过如年长夜,好姻缘恶间谍。」《宋元戏文辑佚。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搅间的胡间谍,相嫉妒,斗合闲是非。」
2.受过特种训练,潜伏于对方组织内蒐集情报,或从事颠覆活动的人。
《國語辭典》:暴乱(暴亂)  拼音:bào luàn
1.用暴力、违法的行动所制造的动乱。《三国演义》第一一回:「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告,危在旦夕。」
2.制造暴动的人。《书经。周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
《國語辭典》:伐谋(伐謀)  拼音:fā móu
以谋略战胜敌人。《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漢語大詞典》:蠹弊
亦作“蠧敝”。亦作“蠧弊”。
(1).侵蚀破坏。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安危事》之三:“ 蜀中 诸州百姓所以逃亡者,实缘官人贪暴,不奉国法,典吏游容,因此侵渔……以前 剑南 ,蠹弊如斯。”新五代史·杂传·刘昫:“ 昫 性察,而嫉三司蠧敝尤甚,乃句计文簿,覈其虚实,残租积负,悉蠲除之。”
(2).公害和积弊。 宋 陆游 《奉直大夫陆公墓志铭》:“在 玉山 时,刳剔蠹弊,根原窟穴,毫髮必尽。”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凡其施为之品式,举行之次第,抉剔之蠧弊,往迹具在,有志经国者所当一一究心者也。”
《國語辭典》:枉法  拼音:wǎng fǎ
以私意歪曲、破坏法律。《南史。卷七○。循吏传。吉翰传》:「未尝枉法申恩,守宰由斯而震。」《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有叶仁鲁者,周太祖旧时亲吏也,做著莱州刺史,坐受枉法赃事,法当赐死。」
《國語辭典》:戕贼(戕賊)  拼音:qiáng zé
残害。《孟子。告子上》:「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
分類:摧残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