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齐奏(齊奏)  拼音:qí zòu
两位以上的演奏者,按同一曲调同时演奏。
《國語辭典》:重奏  拼音:chóng zòu
凡是两种乐器以上的合奏,且各乐器各自分任一声部,以互相协调,互为主从的,称为「重奏」。按演出时乐器的件数不同,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而按乐器不同的组合,有小提琴奏鸣曲、弦乐三重奏、钢琴三重奏等。
《漢語大詞典》:调曲(調曲)
演奏乐曲。 宋 欧阳修 《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戏作呈圣俞》诗:“娇儿两幅青布裙,三脚木牀坐调曲。”
《漢語大詞典》:凯乐(凱樂)
和乐,欢乐。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故凯乐之情,见於金石;含弘光大,显於音声也。”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八:“万邦凯乐,非悦鐘鼓之娱;天下归仁,非感玉帛之惠。”
分類:和乐欢乐
《國語辭典》:调音(調音)  拼音:tiáo yīn
乐器校正音准之意。通常乐器弹奏之前会先行校正音准。
《漢語大詞典》:供奉曲
宫廷内演奏的歌曲。 唐 刘禹锡 《听旧宫人穆氏唱歌》诗:“休唱 贞元 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國語辭典》:鼓板  拼音:gǔ bǎn
乐器名,打击乐器。为单皮鼓和檀板两种乐器的组合,二者皆为节拍乐器,为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出:「六朝兴废怕思量,鼓板轻轻放,沾泪说书儿女肠。」《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打鼓板才立到沿口,轻轻的打了一下鼓板,只见那贴旦装了一个红娘,一扭一捏,走上场来。」
《國語辭典》:乐谱(樂譜)  拼音:yuè pǔ
用各种符号或文字记载的音谱。如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五线谱、简谱等。
《漢語大詞典》:铎语(鐸語)
(1).演奏铎舞时的击铎之声。 唐 温庭筠 《蒋侯神歌》:“ 巫娥 传意托悲丝,鐸语琅琅理双鬢。”
(2).檐铃声,风铃声。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 陈碧栖 仁玉 骚词云:‘……羌有怀兮曷愬,风虚徐兮簷鐸语。’”
《漢語大詞典》:众艺(衆藝)
(1).特指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文选·嵇康〈琴赋〉》:“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 吕向 注:“众艺,谓众乐也,言首出诸乐也。”
(2).各种技艺,艺术。 唐 司空曙 《送曹同椅》诗:“青春三十餘,众艺尽无如。” 唐 韩愈 《通解》:“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於身而行之者也。”
《漢語大詞典》:歌工
指以演奏、歌唱为业的人。《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祀九宫贵神乐章》:“歌工既奏,神位既秩。” 唐 包何 《阙下芙蓉》诗:“更对乐悬张宴处,歌工欲奏《採莲》声。”元史·祭祀志二:“北悬之内,歌工四列。内二列在通街之东,二列於通街之西。” 朱自清 《中国歌谣》二:“后来的民众渐渐的看重单独的歌者,因而有了那可羡可喜的歌工,以歌为业,不但取传统的材料,还能自己即兴成歌。”
《漢語大詞典》:三和
(1).三次调弦演奏。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之三:“六变鼓鐘,三和琴瑟。”
(2).指三种祭品。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之六:“三和实俎,百味浮兰。”
(3). 元 明 俗语,喂牲口谓之撒和,三和谓喂料三次。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便驴骡也与他槽头细草添三和。”
《國語辭典》:撺掇(攛掇)  拼音:cuān duo
1.怂恿,从旁劝唆人去做某事。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指挥执意既坚,张都管又在傍边一力撺掇,兴儿只得应承。」也作「撺弄」。
2.帮忙、配合。《金瓶梅》第六八回:「吴惠、郑奉、郑春,每人三钱;撺掇打茶的,每人二钱。」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请娘娘登盘,演一回霓裳之舞。(正末云)依卿奏者。(正旦做舞)(众乐撺掇科)」
《漢語大詞典》:试奏(試奏)
正式演奏之前,先试着演奏,以视其效果如何。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关于其他,尚可取来试奏试听。”
《國語辭典》:乐队(樂隊)  拼音:yuè duì
指演奏音乐所组成的团队。如军乐队、管乐队、爵士乐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