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金坡
古时皇宫正殿称金銮殿,殿旁有坡称金峦坡。坡与翰林院相接,故以“金坡”借指翰林院。 宋 王安石 《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濠 梁 崔白 亦善画,曾见桃花静初吐。” 宋 程俱 《酬颖昌叶内翰见招》诗:“賔閤遥知悬玉麈,直庐应许到金坡。” 明 李东阳 《成化丙午五月十日东阁晓卧梦人以一男相馈六月九日初度得男家报至阁中其事始验志喜》诗之一:“儤直金坡笔砚餘,忽传芳事满庭除。”
《漢語大詞典》:寝堂(寢堂)
(1).帝王陵墓的正殿。太平广记卷三九六引 唐 无名氏《广古今五行记·刘曜》:“大霖雨,震 曜 ( 前赵 刘曜 )父墓门屋,大风飘散,发父寝堂于外垣五十餘步。”
(2).泛指房舍居室。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段成式》:“寺中弥勒殿, 齐公 寝堂也。” 明 唐顺之 《葛母传》:“已而从 容菴 徙於 扬 ,则又助 容菴 构新居。其经理视 凤阳 时尤勤,不踰时,而寝堂言言,遂如故家。”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國語辭典》:法庭  拼音:fǎ tíng
法官审问及判决民刑诉讼的场地、处所。如:「如果你真的不愿意私下和解,那我们只有法庭上见了。」
《国语辞典》:素筵  拼音:sù yán
蒙古陈列而不食用的供品。陈设于雍和宫中正殿唪经日佛前,本名「经筵」,康熙中改称为「供筵」,乾隆时改称为「素筵」。
《國語辭典》:偏殿  拼音:piān diàn
正殿之外的宫殿。古代专指皇宫而言,今亦用于寺庙。《三国演义》第二○回:「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
分類:旁侧正殿
《國語辭典》:配殿  拼音:pèi diàn
庙宇或宫殿中正殿两旁的偏殿。如:「这座庙宇的配殿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红楼梦》第五回:「当下随了仙姑,进入二层门内,至两边配殿,皆有匾额对联。」
《漢語大詞典》:路殿
天子诸侯之正殿。 汉 刘桢《鲁都赋》:“路殿岿其隆崇,文陛巘其高驤。”
《漢語大詞典》:彤銮(彤鑾)
指皇宫正殿。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又观其雄峙闕门,凛伏彤鑾;乌鳶慴窜,狐兔摧残。”
《国语辞典》:银安殿(银安殿)  拼音:yín ān diàn
王府中的正殿。相对于帝王的金銮殿。小说中常有。也作「银銮殿」。
《國語辭典》:奉天承运(奉天承運)  拼音:fèng tiān chéng yùn
皇帝诏书开首常用的词语,表示天子承受天命而统治全国。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四一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绳愆纠缪,臣道为先。」
《漢語大詞典》:避殿损膳(避殿損膳)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并损减常膳,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 宋 李纲 《贴黄奏议》:“避殿损膳,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所以畏天戒也。” 宋 赵升 朝野类要·典礼:“避殿损膳:昔时水旱祈祷未应,并天变星象,边鄙未寧,则圣上有避正殿、减常膳之谦礼。”宋史·徽宗纪二:“﹝ 崇寧 五年﹞乙巳,以星变避殿损膳,詔求直言闕政。”
《漢語大詞典》:避宫殿
谓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 汉 刘向 说苑·辨物:“ 晏子 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 河伯 共忧,其幸而雨乎!’”参见“ 避正殿 ”。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漢語大詞典》:避朝变服(避朝變服)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罢朝贺,变服饰,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宋史·食货志上六:“ 仁宗 、 英宗 ,一遇灾变,则避朝变服,损膳彻乐。”
《漢語大詞典》:金銮宝殿(金鑾寶殿)
即 金銮殿 。指皇宫正殿。 元 白朴 《东墙记》第四折:“圣主恩波徧九天,坐金鑾宝殿,四海内都朝见。”《西游记》第九回:“次日五更三点, 太宗 驾坐 金鑾宝殿 ,文武众臣趋朝。” 瞿秋白 《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于是乎长着翅膀会飞的皇帝又飞回了 金銮宝殿 。”参见“ 金鑾殿 ”。
《國語辭典》:金銮殿(金鑾殿)  拼音:jīn luán diàn
原为唐代宫殿,后亦泛称皇帝的正殿。唐。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二首之一:「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老残游记》第一一回:「现在的天理国法人情就是坐在乌鸡国金銮殿上的个假王,所以要借著南革的力量,把这假王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