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7,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杖头钱
撰杖
九节杖
杖钺
杖节
负杖
杖罪
绿玉杖
信杖
杖乡
为杖
铁杖
灵寿杖
杖国
杖者
《國語辭典》:杖头钱(杖頭錢)  拼音:zhàng tóu qián
晋朝阮修常将铜钱挂在手杖顶端,手扶拐杖,步行至酒店,即以铜钱买酒畅饮。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故后世以杖头钱代指沽酒的钱。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之一:「但愿亲友长含笑,相逢不乏杖头钱。」《浮生六记。卷二。閒情记趣》:「同人知余贫,每出杖头钱,作竟日叙。」也称为「杖头」、「杖头资」。
分類:酒钱
《漢語大詞典》:撰杖
(1).见“ 撰杖捧履 ”。
(2).执教。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自摄齐东序,撰杖西胶,推 宰我 之能言,贵 颜回 之有德。” 清 曾国藩 《〈欧阳生文集〉序》:“昔时 姚先生 撰杖都讲之所,今为犬羊窟宅,深固而不可拔。”
分類:执教
《漢語大詞典》:九节杖(九節杖)
(1).传说仙人所用的手杖。 晋 葛洪 神仙传·王遥:“ 遥 有竹篋……一夜大雨晦暝, 遥 使 钱 以九节杖担此篋,将 钱 出,冒雨而行, 遥 及弟子衣皆不湿。” 唐 杜甫 《望岳》诗:“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诗:“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
(2).泛指手杖。《剪灯馀话·天台访隐录》:“喜君涉险来相访,问旧频扶九节杖。” 清 朱彝尊 《清流关》诗:“细路缘秋毫,石角竦殊状。舍我一两车,拄此九节杖。”
分類:仙人手杖
《漢語大詞典》:杖钺(杖鉞)
手执斧钺。表示威权。汉书·五行志上:“出军行师,把旄杖鉞,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乱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緼袍丽於裘服,把橦安於杖鉞。” 唐 杜甫 《江陵节度劐阳城郡王新楼成》诗:“杖鉞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餘清。”亦以喻掌握兵权。晋书·张轨传:“今 稚 逆命,擅杀 张辅 ,明公杖鉞一方,宜惩不恪。”
《漢語大詞典》:杖节(杖節)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 博望 杖节,收功 大夏 。”又《王莽传上》:“以太保 甄邯 为大将军,受鉞 高庙 ,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鉞,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晋书·王敦传》:“顷者令 导 内综机密,出録尚书,杖节京都,并统六军。”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我乏济时畧,杖节抚藩维。” 章炳麟 《艾如张》诗:“借问杖节谁?云是 刘荆州 。”
《漢語大詞典》:负杖(負杖)
倚杖;扶杖。礼记·檀弓下:“ 公叔禺人 遇负杖入保者息。” 郑玄 注:“见走辟 齐 师将入保,罢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 晋 刘琨 《答卢谌诗》序:“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唐 王绩 《游仙诗》之三:“结衣寻野路,负杖入山门。” 清 归庄 《跋先君赠沉翁诗》:“回思先君负杖逍遥之年,已閲二纪,所勒铭之杖,亦久失之,惟诗卷长留天地间耳。”
分類:扶杖
《漢語大詞典》:杖罪
应判杖刑的罪行。隋书·刑法志:“凡死罪枷而拲,流罪枷而梏,徒罪枷,鞭罪桎,杖罪散以待断。”《唐律疏议·名例一·该说律意》:“徒罪断於州,杖罪断於县。”金史·刑志:“时制杖罪至百,则臀、背分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你就认个‘庸医杀人’,也不过是个‘杖罪’。”
分類:杖刑罪行
《國語辭典》:绿玉杖(綠玉杖)  拼音:lǜ yù zhàng
绿玉手杖,相传为神仙所用的手杖。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漢語大詞典》:信杖
见“ 信仗 ”。
《漢語大詞典》:信仗
亦作“ 信杖 ”。 信任依靠。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 刘宏 ﹞为人谦俭周慎,礼贤接士,明晓政事,上甚信仗之。”宋书·朱龄石传:“ 刘穆之 甚加信仗,内外诸事,皆与谋焉。”南史·殷景仁传:“﹝ 刘湛 ﹞知 文帝 信仗 景仁 ,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 彭城王 义康 ,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新唐书·裴度传:“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帝益信杖。”
分類:信任依靠
《漢語大詞典》:杖乡(杖鄉)
(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 南朝 梁 沈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沈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陈长生 ﹞《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
(2).代指六旬老人。 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綬镜,露缀綵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 杖家 ”。
《漢語大詞典》:杖家
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刘钟宛 ﹞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 山东 ,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分类字锦》:为杖(为杖)
典论尝与奋威将军邓展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芉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
广志木瓜子可藏枝为杖号一尺百二十节
《漢語大詞典》:铁杖(鐵杖)
(1).古兵器名。铁制的棍棒。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王乃使力士 石番 以铁杖击 圣 ,中断之。”
(2).铁手杖。东观汉记·郅恽传:“ 芒 守丞 韩龚 受大盗 丁仲 钱…… 惲 怒,以所杖铁杖捶 龚 。” 宋 苏轼 《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之一:“每向铜人话畴昔,故教铁杖鬭清坚。” 黄溥 《闲中今古录》引 明 钱唐 《献明太祖》诗:“好风吹步上京师,铁杖麻鞋见天子。”
《漢語大詞典》:灵寿杖(靈壽杖)
用灵寿木做的手杖。《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 颜师古 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唐 姚合 《竹里径》诗:“纱巾灵寿杖,行乐復相知。”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灵寿杖》:“灵寿杖出西域,自 黄河 随流而出,不知为何木?其轻如竹,而性极坚韧。” 明 李东阳 有《灵寿杖歌》
分類:用灵手杖
《漢語大詞典》:杖国(杖國)
《礼记·王制》:“七十杖於国。”谓七十岁可拄杖行于都邑、国都。后作七十岁的代称。 唐 上官仪 《代刘幽州请致仕表》:“钟漏已殫,齿歷云暮,杖国之年斯及,夜行之惧载深。”参见“ 杖家 ”。
《漢語大詞典》:杖家
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刘钟宛 ﹞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 山东 ,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漢語大詞典》:杖者
指老年人。论语·乡党:“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杖者,老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