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监候(監候)
封建时代天文官署的属官。《隋史·百官志下》:“太史监候……为从九品。”新唐书·百官志二:“司天台……五官监候三人,正八品下。”明史·职官志三:“钦天监……五官正推历法,定四时。司历、监候佐之。”
《漢語大詞典》:予勾
亦作“ 予句 ”。 谓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硃笔在判处死刑者的名字上画勾以示批准。《清会典·内阁·大学士协群大学士职掌》:“朝审秋审之勾决者,得旨则予勾。”清史稿·刑法志三:“句到,刑部按期进呈黄册。至日,素服御殿,大学士三法司侍,上秉硃笔,或命大学士按单予句。”
《漢語大詞典》:睚眦触死(睚眦觸死)
谓因小怨而被处死。后汉书·王允传:“是时宦者横暴,睚眦触死。”
分類:处死
《漢語大詞典》:腰铡(腰鍘)
犹腰斩。一种处死犯人的酷刑。 丝弦 《空印盒·设伏》:“此人年青居官,铁面无私,甚是厉害,曾腰铡过 顺德 知府。”参见“ 腰斩 ”。
《國語辭典》:腰斩(腰斬)  拼音:yāo zhǎn
1.一种古代刑法。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史记。卷六八。商君传》:「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三国演义》第一○九回:「遂令将三人腰斩于市,灭其三族。」
2.比喻将事物从中间割裂。如:「这个计画执行到一半,就被腰斩了。」
《漢語大詞典》:枭决(梟决)
斩首处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自古庸臣误国……一夕之鬨遽弃金汤如 瑞澂 、 张彪 二人者,都下士夫万口唾駡,谓非梟决不足蔽辜。”
分類:斩首处死
《国语辞典》:凌迟碎剐(凌迟碎剐)  拼音:líng chí suì guǎ
分割犯人肢体,穿断咽喉以处死的古代酷刑。元。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他本是叛国奸臣,通反书一时败露,枉十年金紫荣身,上木驴凌迟碎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严刑之下,就是凌迟碎剐的罪,急忙里只得轻易招成。」
《国语辞典》:九世之仇  拼音:jiǔ shì zhī chóu
本指齐哀公因纪侯进谗言,被周天子处死,九世之后,齐襄公终于消灭纪国,为先祖报仇之事。见《公羊传。庄公四年》。后比喻历时长久,不共戴天的仇恨。如:「以色列和邻近各国的九世之仇,使中东地区成为随时会引爆的火药库。」
《国语辞典》:掳人勒赎罪(掳人勒赎罪)  拼音:lǔ rén lè shú zuì
刑法上指意图勒赎而掳人者,处死刑、无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國語辭典》:罪不容诛(罪不容誅)  拼音:zuì bù róng zhū
判处死刑还抵偿不了所犯罪行。比喻罪大恶极。《文选。庾亮。让中书令表》:「事有不允,罪不容诛。」《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王某上负天子,下负百姓,罪不容诛,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唐子方诸公乎?」
《漢語大詞典》:案杀(案殺)
查办处死。后汉书·党锢传序:“时 河内 张成 善説风角,推占当赦,遂教子杀人。 李膺 为 河南 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获免, 膺 愈怀愤疾,竟案杀之。”
分類:查办处死
《國語辭典》:按杀(按殺)  拼音:àn shā
压置。《三国志平话。卷下》:「军师大惊,怎敢奏帝,把此事按杀。」也作「案杀」。
《漢語大詞典》:钉死
用钉钉稳或钉牢。例如:用钉把箱子钉死;用钉把窗户钉死。
用杆或尖器刺或刺穿;尤指钉在尖桩上受刑或处死
《國語辭典》:杀人灭口(殺人滅口)  拼音:shā rén miè kǒu
杀死知道内情的人,以防其泄露秘密。《新唐书。卷一一二。王义方传》:「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
《漢語大詞典》:驴床(驢牀)
古时一种刑具。有钉的木架,剐刑时,将犯人钉在架上处死。 宋 洪迈 《夷坚丙志·九圣奇鬼》:“罪皆有状,使狥于庙,相次以驴牀钉二男四女六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