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墨版  拼音:mò bǎn
一种将文字或图案刻在平面木板上,然后沾墨,印在纸上的雕版印刷。最早开始于唐末益州。
《國語辭典》:翻印  拼音:fān yìn
将著作重印或私自翻版。私自翻印行为依著作权法应受刑事制裁。如:「我们要尊重个人智慧财产权,不可随便翻印他人著作。」
《漢語大詞典》:梨板
印板。旧时常用梨木刻板印书,故称。 清 沈维材 《〈四溟诗话〉跋》:“前 明 谢四溟 先生为 赵 藩重客,尝刊其全集以行世,迄今又二百餘年矣,梨板无存,日就湮没,良可惜焉。”
《国语辞典》:明板  拼音:míng bǎn
明代所刻的书。明代印书风气很盛,可是刻印太过草率,错误脱漏或任意删改的情况很多,所以在版本学上,明板多而不足贵。也作「明本」。
《國語辭典》:百衲本  拼音:bǎi nà běn
集各种残缺不全的版本,重新配合而成的书籍。如清大兴朱锡庚家所藏《百衲本史记》。
《漢語大詞典》:百衲碑
指 宋 蔡襄 所书《昼锦堂记》碑文。 明 王世贞 《昼锦堂记》:“ 韩魏公 ( 韩琦 )以上相作 昼锦堂 於 相州 ,时 欧阳文忠 ( 欧阳修 )以参政为之记,而 蔡忠惠 ( 蔡襄 )以三司使书之,时称‘三絶’,又谓 忠惠 每一字必写数十赫蹏,竢合作而后用之,以故书成特精絶,世所谓百衲碑者是也。”参见“ 百衲本 ”。
分類:蔡襄碑文
《漢語大詞典》:契令
(1).古代管理刻印书籍的官员。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然而竹帛废,契木起,斠紬者不作,凡契令工匠胥史学徒,又皆起而与圣者并有权,圣人所雅言益微。”
(2).犹法令。 章炳麟 《秦献记》:“ 商君 既诛,契令犹在。”
《漢語大詞典》:剞劂氏
指刻板印书的经营人。 明 张煌言 《曹云霖中丞〈从龙诗集〉序》:“兹 云霖 将削稿以付剞劂氏,貽书问序於予。”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 金陵 叶君 爰出资重付剞劂氏,为袖珍本。”亦省作“ 剞氏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吾﹞輒捃拾其中诸家见解所遗百数十则,捐诸剞氏,备一家言。” 王鹏运 《〈彊邨词〉序》:“既刊翁《半塘定稿》,復用翁恉,薙存拙词若干首,姑付剞氏,即以翁书弁之首,以永予哀云。”
《國語辭典》:宋体字(宋體字)  拼音:sòng tǐ zì
宋代刻书字体。由于字形方正,横细直粗,后世遂用作印刷字体。也称为「老宋体」。
《漢語大詞典》:铜活字(銅活字)
铜制的印刷活字。公元1403年, 朝鲜 已开始大量铸造铜活字印书。制法先用黄杨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铜液成字。 中国 明 代 弘治 正德 年间(1488-1521年),在 无锡 、 常州 、 苏州 、 南京 一带曾广泛应用铜活字印书。 清 雍正 四年(1726年), 武英殿 曾用铜活字印行《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亦省称“ 铜字 ”。《清会典事例·内务府三十·武英殿库作》:“铜字库,库掌一员,拜唐阿二名,专司铜字铜盘及摆列等事。”
《国语辞典》:国语辞典(国语辞典)  拼音:guó yǔ cí diǎn
书名。教育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商务印书馆印行。四册。民国二十年著手编辑,至民国三十四年全书出齐。收词十万多条,以注音符号为序,主要在便于研习国语之用。
《国语辞典》:经板儿(经板儿)  拼音:jīng bǎn ér
刻印书籍的雕版。形容刻骨铭心。元。戴善甫《风光好》第二折:「则怕贵人多忘,则要你经板儿印在心上。」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姐姐!你放心,李千娇的姓名,经板儿也似印在我这心上。」也作「印板儿」。
《漢語大詞典》:觚简(觚簡)
(1).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借指书籍。 明 张居正 《赠霁翁尊师吴老先生督学山东序》:“彼所閲者,不越篇章觚简之间。”
(2).引申为刻印书籍。 清 恽敬 《赠光禄大夫陈公神道碑铭》:“惟公和正,所蓄有餘,一身觚简,奕世簪裾。凡百君子,视此刻书,各敬尔仪,毋怠毋渝。”
《國語辭典》:祸枣灾梨(禍棗災梨)  拼音:huò zǎo zāi lí
古人刻书多用枣木、梨木做材料,因此称滥刻没有价值的书籍,徒使梨、枣受到灾祸为「祸枣灾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也作「灾梨祸枣」。
《國語辭典》:梨枣(梨棗)  拼音:lí zǎo
旧时雕版印书,用梨木枣木,故称书版为「梨枣」。清。孙诒让〈扎移〉:「复以竹帛梨枣,钞刊屡易,则有三代文字之通假,有秦汉篆隶之变迁。」
《漢語大詞典》:涵芬楼(涵芬樓)
上海 商务印书馆专贮善本图书的藏书楼名。1932年在 日本 帝国主义发动的“一二八”侵略战争中被焚毁。
《漢語大詞典》:东方图书馆
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图书馆。1924年建立于上海。以1909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设立的图书资料室涵芬楼为基础,广事搜购中外图书,藏书达四十六万余册。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