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伊斯兰教历(伊斯蘭教曆)  拼音:yī sī lán jiào lì
回历的别名。参见「回历」条。
《漢語大詞典》:响坟(響墳)
回教信徒对传说中 唐 时 粤 东伊斯兰教教主墓的称呼。《西来宗谱·敬录先贤苏哈爸遗迹》:“未几, 捖个士 果於 粤 东无常,教生等奉葬於围墻内,倣西域坟形……以后人响祀之所,故又呼曰响坟。” 清 蓝煦甫 《天方正学》卷七:“﹝ 旺各师 ﹞墓於 广州 城外……其地龙脉本自西来,而墓於龙首。地方俗称响坟,谓墓间响声可闻十里,墓中诵经之声亦闻十里之远。”
《国语辞典》:穆思林  拼音:mù sī lín
伊斯兰教信徒。为阿拉伯文Muslim的音译。义为信仰的人。也译作「穆士林」。
《漢語大詞典》:红新月会(紅新月會)
伊斯兰教国家中的志愿救护、救济团体,性质和红十字会相同,因其采用白地上加红色新月的标志而得名。
《國語辭典》:阿訇  拼音:ā hōng
回教掌理教务、讲授经典的人。也译作「阿吽」、「阿洪」。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公元7世纪30年代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统一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9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
《國語辭典》:阿拉伯字母  拼音:ā lā bó zì mǔ
西元四世纪左右由阿拉米亚文字演变而成的一种文字。原用以记录阿拉伯语,在伊朗、阿富汗等地亦用来写若干非阿拉伯语言。现行字母共二十八个,都是辅音。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
《漢語大詞典》: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军事封建国家。13世纪末兴起于小亚细亚西北部。后迅速扩张,1453年灭东罗马帝国;至16世纪时已占有小亚细亚、西亚、北非和欧洲东南部广大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在伊斯坦布尔。统治者称苏丹,16世纪初又兼哈里发。17世纪后开始衰落,19世纪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对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失败。1922年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被推翻。
《國語辭典》:清真教  拼音:qīng zhēn jiào
西元七世纪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宗教。参见「回教」条。
《國語辭典》:清真寺  拼音:qīng zhēn sì
回教徒礼拜的场所。基本上为有蓬的开阔场地,殿中设有朝向麦加的米海拉布和敏拜尔。寺内不得供任何偶像或供品。寺外有宣礼塔,宣礼员在塔上呼唤信徒参加每日五次的礼拜。也称为「礼拜寺」。
《漢語大詞典》:清真言
阿拉伯文的意译。 中国 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基本信条的专称,指“除了安拉,再没有神; 穆罕默德 是安拉的使者”这句话。
《漢語大詞典》:圣友寺(聖友寺)
中国 沿海伊斯兰教三大古寺之一。在 福建 泉州 。据现存阿拉伯文石刻记载,建于 北宋 大中祥符 初年。该寺包括寺院、望月台、祝圣亭、大门、奉天坛(礼拜堂)等石结构建筑和木塔。也称清净寺、麒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國語辭典》:开斋节(開齋節)  拼音:kāi zhāi jié
伊斯兰教的节日之一。伊斯兰教历九月封斋后的第二十九天黄昏,若能看见新月,则次日便是开斋节,否则顺延一天。
《漢語大詞典》:毛拉
阿拉伯语的译音。原意为“先生”、“主人”。后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我国 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用以称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
《漢語大詞典》:马赫迪
阿拉伯文mahdi的音译,意为“被引上正道的人”。伊斯兰教所期待的“救世主”。7世纪末,有人宣称先知穆罕默德曾预言,在末世他的家族中将降生一个叫穆罕默德·马赫迪的人,来伸张正义,铲除暴虐,解救苦难,恢复真正的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