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等子  拼音:děng zi
1.用来称金银、珠宝、药品等东西的小秤。《西游记》第七三回:「这些和尚,只怕也有些道行,须得三釐,快取等子来。」《里语徵实。卷中上。等子引李方叔友谈记》:「邢和叔尝曰:『子之铢两不差,非秤上秤来,乃等子上等来也。』」也称为「戥子」。
2.宋代御林军。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亲事官》:「次供营、下供营、御前佐军头引见司、押番十将、内等子、环卫官十员。」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一。故事。等子》:「等子之上,谓之忠佐军头,皆由百司人兵亲兵及随龙人年劳升为之。」
3.标准样本。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宣和殿有玉等子,以诸色玉次第排定。凡玉至,则以等子比之,高下自见。今内帑有金等子,亦此法。」
《國語辭典》:七声(七聲)  拼音:qī shēng
音乐的七声,中国古时分为宫、商、角、徵、羽及变徵、变宫;西洋则分为Do、Re、Mi、Fa、Sol、La、Si 。也称为「七音」。
《國語辭典》:等次  拼音:děng cì
等级高低。按产品品质划分等次。如:「这批货要按等次来出售。」
《漢語大詞典》:辈类(輩類)
(1).犹类别。指人才高下的品类。《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
(2).同辈,同类。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及由 蜀 来辈类御史,皆乐在朝廷进取,君独念寡稚,求分司东出。” 宋 曾巩 《〈强几圣文集〉序》:“ 几圣 少贫,能自谋学,为进士,材拔出辈类。”
《漢語大詞典》:嵲屼
(1).形容高下颠簸。 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牛车:“其国率皆山路,行则嵲屼动摇,特为礼具而已。”
(2).形容文字奇崛。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 汉 ﹞《鐃歌》声文相乱处诚有之。然如‘妃呼豨’、‘收中吾’之类,亦不多见。其他句字嵲屼,自是一时体如此。”
(3).高峻的山。 元 安如山 《曹将军》:“屯兵 沔水 源,千里斧截截。浩荡排烟旻,西极安嵲屼。”
《漢語大詞典》:谷禄(穀禄)
犹俸禄。古代以谷量计俸禄的高下。管子·立政:“修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穀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荀子·王霸:“心好利,而穀禄莫厚焉。”
《漢語大詞典》:罗襕(羅襴)
古代丝制公服。按官品的高下,有紫襴、绯襴、绿襴等区别。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你文武两班,空列些乌靴象简,金紫罗襴,内中没箇英雄汉,扫荡尘寰。” 明 无名氏 《精忠记·挂冠》:“跳出利名关,脱下乌纱与罗襴,换麻衣草履,自觉身閒。”
《漢語大詞典》:陵临(陵臨)
高下相凌。谓相颉颃,比个你高我低。 隋 杨素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之二:“花草共縈映,树石相陵临。”
分類:高下下相
《漢語大詞典》:探官
卜未来官位高下。 宋 梅尧臣 《和永叔内翰》:“来时擘茧正探官,走马传宣夹路看。”参见“ 探官茧 ”。
《漢語大詞典》:探官茧(探官繭)
唐 宋 官僚家庭于正月制作的面食,在馅中放置写有官品的纸签或木片,各人自取,以卜来日官位的高下。立春日制作的,叫“探春茧”。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探官:“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麵蠒,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人日:“《岁时杂记》:‘人日,京都贵家造麵蠒,以肉或素馅,其实厚皮馒头餕馅也。名曰探官蠒。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蠒。馅中置帋签或削木书官品,人自探取,以卜异时官品高下。’” 宋 范成大 《两头纤纤》诗之一:“两头纤纤探官茧,半白半黑鹤氅缘。”
《漢語大詞典》:洼隆(窪隆)
(1).高下不平。晋书·张骏传:“夫法制所以经纶邦国,篤俗齐物,既立必行,不可洼隆也。”
(2).犹凹凸。 宋 苏轼 《书蒲永昇画后》:“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美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
《漢語大詞典》:颁学(頒學)
谓分别学生才艺高下。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 郑玄 注:“春使之学,秋颁其才艺所为。” 贾公彦 疏:“春,物生之时,学子入学。秋,物成之时。颁,分也,分其才艺高下。”
《漢語大詞典》:诗榜(詩榜)
品第诗的高下,张榜公布,称诗榜。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今年来 金陵 ,读随园诗话,唶曰:‘何独无我?岂诗榜亦作 刘蕡 乎?’”
《國語辭典》:阴声(陰聲)  拼音:yīn shēng
1.古代乐律上属阴声之音,即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皆文之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2.声韵学上指无鼻音韵尾的韵母。参见「阴声韵」条。
《漢語大詞典》:诤心(諍心)
争高下之心。諍,通“ 争 ”。 明 李贽 《与河南吴中丞书》:“虽时时与师友有諍有讲,然师友总不以我为嫌者,知我无諍心也,彼此各求以自得也。”
分類:高下
《國語辭典》:三准(三準)  拼音:sān zhǔn
1.写作文章的三个标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撮辞以举要。见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镕裁》。
2.古琴定音的三个标准。古琴将全弦分为十二个段落,每段用金、玉作定位标帜,当做调定音阶的标准,称为「十三徽」,每徽一音。其中,一至四徽称为「上准」,四至七徽称为「中准」;七徽至弦末称为「下准」,合称为「三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