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鞭阴(鞭阴)
水经注夷水有阴阳石居民每旱则鞭阴石雨则鞭阳石往往有效
《骈字类编》:鞭末
杜阳杂编上幸温庆宫于复壁间得宝匣中获玉鞭鞭末有文曰软玉鞭即天宝中异国所献光可鉴物
《漢語大詞典》:鞭警
马受鞭策而悚动。比喻受人督教而儆戒振奋。 宋 欧阳修 《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五言二十四韵》:“腰舆惧倾扑,烦马倦鞭警。” 宋 张耒 《石楼》诗:“平生林野趣,疏放谢鞭警。”
《漢語大詞典》:鞭简(鞭簡)
鞭和简。古代兵器。 明 无名氏 《精忠记·猾虏》:“谁人及得俺武艺,不论鞭简与挝搥,毡帐里綑牛蹄。” 明 朱有炖 《豹子和尚自还俗》:“若説我鬭鞭简偏能使,论枪剑诸般会。”
分類:和简兵器
《骈字类编》:鞭骥(鞭骥)
元稹诗见上
《漢語大詞典》:鞭罚(鞭罰)
鞭打惩罚。魏书·南安王桢传:“ 鄴城 有 石虎庙 ,人奉祀之。 楨 告 虎 神像云:‘三日不雨,当加鞭罚。’请雨不验,遂鞭像一百。”
分類:鞭打惩罚
《漢語大詞典》:鞭凳
见“ 鞭鐙 ”。
《漢語大詞典》:鞭镫(鞭鐙)
亦作“ 鞭蹬 ”。亦作“ 鞭凳 ”。
(1).马鞭和马镫。借指马具。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截镫留鞭:“ 姚元崇 初牧 荆州 ,三年,受代日,闔境民吏泣拥马首,遮道不使去,所乘之马鞭鐙,民皆截留之,以表瞻恋。”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纷纷等儿戏,鞭鐙遭割截。”
(2).借指马。
(3).犹麾下、左右。二刻拍案惊奇卷四:“那家人是出路的,见説家主要闝,是有些油水的事,那一个不愿随鞭凳。”《花月痕》第四回:“大人於明日未刻,统领大兵,出城十里驻紥,二十二日长行,某愿随鞭蹬,供大人指挥。”
《國語辭典》:鞭子  拼音:biān zi
1.驱赶牲畜或打人的用具。《儒林外史》第二回:「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
2.公驴、公鹿的生殖器。《金瓶梅》第六八回:「且留著那驴子和你早晚做伴儿也罢了。别的罢了,我见他常时落下来,好个大鞭子。」
《韵府拾遗 先韵》:凭鞭(凭鞭)
陆游诗凭鞭欹帽过年年
《骈字类编》:骡鞭(骡鞭)
云笈七签茅山黄尊师法箓甚高于山前修观起天尊殿忽一人排门大呼腰插骡鞭骂道士奴如是聚集岂要修堂殿耶可尽辇杂铁来掘地为炉以火销之怀中出两丸药以物搅之少顷去火已成银出门不知所之
《分类字锦》:易鞭
北史崔伯谦传天保初除济北太守恩信大行县公田多沃壤伯谦咸易之以给人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诵人为歌曰崔府君能临政退田易鞭布威德人无争
分类:教化
《漢語大詞典》:鞭爆
鞭炮。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你们听,外面又在放鞭爆, 毛泽东 真的到 重庆 来了。”
分類:鞭炮
《漢語大詞典》:鞭鼓
即应鼓。 元 乃贤 《塞上曲》之四:“蹋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
《國語辭典》:鞭墓  拼音:biān mù
鞭打坟墓以泄恨。《后汉书。卷三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苏章》:「子胥虽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曾不终朝,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
分類:鞭挞死者
《國語辭典》:鞭尸  拼音:biān shī
春秋时伍子胥率吴军攻入楚国,掘出楚平王的尸首,打了三百鞭,报了父兄的仇。见《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后亦指对已死的人,作严厉的批评。也作「鞭尸」。
《國語辭典》:鞭尸(鞭屍)  拼音:biān shī
鞭打尸首以雪恨,或对已死的人做严厉的批评。参见「鞭尸」条。《魏书。卷三八。王慧龙传》:「誓愿鞭尸吴市,戮坟江阴。」
分類:泄愤典实
《漢語大詞典》:鞭稍
(1).鞭梢。钢鞭的前端。 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三将军,别人不知,你可知我那水磨鞭来;我这一去遇着那 单雄信 呵,只着他鞭稍一指,头颅早粉碎也。”
(2).鞭梢。马鞭的末端。 清 张韬 《戴院长神行蓟州道》:“那夕照中,残烟里,这便是古 燕城 宫闕崔巍。忽剌剌鞭稍转移,一霎时千山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