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8,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衡泌
离俗
辞世
人中龙
郑谷
漱流
赋遂初
山衣
神仙窟
颍阳
披草
癯仙
商洛
遗身
挂瓢
《漢語大詞典》:衡泌
谓隐居之地。语本《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飢。” 朱熹 集传:“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飢也。”《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汝等年各成长,冠娶已毕,修惜衡泌,吾復何忧。” 唐 陆龟蒙 《自怜赋》序:“余抱病三年於衡泌之下,医甚庸而气益盛,药非良而价倍高,每一把臂,一下杵,未尝不解衣輟食而后致也。” 宋 林逋 《深居杂兴》诗之二:“四壁垣衣钓具腥,已甘衡泌号沉冥。”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以衡泌为静而城市为嚣,以薖轴为尊而城邑为俗,其起于 东周 之叔世乎!”
分類:隐居
《國語辭典》:离俗(離俗)  拼音:lí sú
1.远离尘俗。《韩非子。有度》:「离俗隐居,而以非上,臣不谓义。」
2.不同凡俗。《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
《國語辭典》:辞世(辭世)  拼音:cí shì
1.去世、死亡。唐。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岁,存皆衰白,半亦辞世。」《红楼梦》第一三回:「人已辞世,哭也无益。且商议如何料理要紧!」
2.隐居。《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辞世却粒。」
《國語辭典》:人中龙(人中龍)  拼音:rén zhōng lóng
比喻品格高逸,出类拔萃的人。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八。东坡一》:「时月出东方,林影在地,公展读于风檐,喜见须眉,曰:『子瞻人中龙也。』」也作「人中龙虎」、「人中之龙」。
《漢語大詞典》:郑谷(鄭谷)
汉 郑子真 隐居 谷口 。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后以“郑谷”泛指隐居地。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自是 秦 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仇兆鳌 注:“《扬子法言》:‘ 谷口 郑子真 ,耕於巖石之下,名震京师。’”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实期归钓严滩,终栖郑谷。户外山碧,樽中酒緑。”
分類:隐居谷口
《漢語大詞典》:漱流
亦作“潄流”。 谓以流水漱口。形容隐居生活。三国志·蜀志·彭羕传:“伏见处士 緜竹 秦宓 ,膺 山甫 之德,履 雋生 之直,枕石漱流,吟咏緼袍,偃息於仁义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 晋 陆云 《逸民赋》:“杖短策而遂往兮,乃枕石而漱流。” 唐 李山甫 《山下残夏偶作》诗:“自许红尘外,云溪好漱流。”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争如老夫枕石潄流,快活在山中度日。”
《漢語大詞典》:赋遂初(賦遂初)
晋 代 孙绰 作《遂初赋》,反映作者乐于隐居生活,后因以“赋《遂初》”借指辞官隐居。儒林外史第八回:“家君常説:‘宦海风波,实难久恋。’……所以在风尘劳攘的时候,每怀长林丰草之思,而今却可赋《遂初》了。”
《漢語大詞典》:山衣
(1).谓以山为衣。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琅琊庄公司马裔墓志铭》:“松风云盖,白水山衣。贤已星陨,人没兰衰。”
(2).隐居者所穿的衣服。 唐 王建 《从军后答山中友人》诗:“爱仙无药住溪贫,脱却山衣事 汉 臣。” 唐 黄滔 《题宣一僧正院》诗:“山衣随叠破,菜骨逐年羸。”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诗:“愧我出山来,京尘满山衣。”
《漢語大詞典》:神仙窟(神僊窟)
神仙居外。亦用以比喻隐居处或逍遥自在的住所。 唐 樊夫人 《答裴航》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 云英 ; 蓝桥 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 唐 皮日休 《鲁望示广文先生吴门二章次韵属和》之二:“能諳肉芝样,解讲隐书文,终古神仙窟,穷年麋鹿羣。”亦作“ 神僊窟 ”。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参相》:“人人道是玉桥边开着两房慷慨 孟尝 门,凤城中盖着一所异样神僊窟。”
《國語辭典》:颍阳(潁陽)  拼音:yǐng yáng
颍川之阳,相传唐尧时代的高士许由曾在此隐居。《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二》:「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
《漢語大詞典》:披草
拨开荒草。谓隐居者相互交往或对隐居者的访问。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二:“时復墟里人,披草共来往。”晋书·文苑传·袁宏:“披草求君,定交一面。”
《漢語大詞典》:癯仙
(1).隐居山泽的术士。 宋 苏轼 《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作诗送之》:“归家但草凌云赋,我相夫子非癯仙。”
(2).骨姿清瘦的仙人。指梅花。 宋 陆游 《射的山观梅》诗之二:“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那有此癯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凝情待久,无限恨、癯仙知否?”
《漢語大詞典》:商洛
亦作“ 商雒 ”。 商县 和 上洛县 之合称, 汉 初“四皓”曾隐居于此。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汉 兴有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此四人者,当 秦 之世,避而入 商 雒 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虽 园 綺 之栖 商 洛 , 管寧 之默 辽海 ,方之於 秀 ,殆无以过。”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诗:“高风动 商 洛 , 綺 皓无馨香。”
分類:隐居于此
《漢語大詞典》:遗身(遺身)
(1).超然物外;避世隐居。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恬虚乐古,弃事遗身。” 晋 成公绥 《啸赋》:“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 明 刘基 《招隐》诗之四:“我生不偶俗,遗身在蒿蓬。”
(2).犹舍身。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是以雄俊之徒,交党结伦,重气轻命,感分遗身。”《宋书·袁淑传》:“自非达义之至,识正之深者,孰能抗心卫主、遗身固节者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摩缕波国:“子昔起广大心,发弘誓愿,孤游异域,遗身求法。”
(3).遗迹。 明 王士性 《广志绎·两都》:“ 桃源 三叉庙 有老 黄河 故道, 武宗 南幸,欲两岸牵挽龙舟,始塞泯之,今遗身犹隐隐存。”
(4).即遗体。如:将军的遗身弃于村外荒冢间,群众铲开积雪将其掩埋了。参见“ 遗体 ”。
《國語辭典》:遗体(遺體)  拼音:yí tǐ
1.人的身体,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故称为「遗体」。《礼记。祭义》:「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2.死者的尸体。
《國語辭典》:挂瓢(掛瓢)  拼音:guà piáo
比喻避世隐居。参见「许由弃瓢」条。唐。李峤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居〉诗:「邑罕悬磬贫,山无挂瓢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