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97,分60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规随
随和
随和
随家
任随
随车雨
随亲
随势
随口
随器
在随
随辇
倡随
蝶随
随着
《漢語大詞典》:规随(規隨)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或问 萧 曹 ,曰:‘ 萧 也规, 曹 也随。’” 李轨 注:“ 萧何 规创於前如一, 曹参 奉随於后不失。”后以“规随”谓按前人成规办事。 清 钱谦益 《韩圹授光禄大夫制文》:“推同心而调鼎,允协规随。”参见“ 萧规曹随 ”。
《國語辭典》:萧规曹随(蕭規曹隨)  拼音:xiāo guī cáo suí
汉代曹参继萧何为相国,举事皆无所变更。见《汉书。卷三九。曹参传》。比喻后任的人依循前任所订的规章行事。《文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
《國語辭典》:随和(隨和)  拼音:suí hé
1.随侯之珠和卞和之璧。二者都是珍美至宝。《楚辞。王褒。九怀。株昭》:「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也作「隋和」。
2.比喻人的才德优美。《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材怀随和,行若由夷。」
《國語辭典》:随和(隨和)  拼音:suí he
性情温和,容易相处。《红楼梦》第二二回:「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官话指南。卷一。应对须知》:「你的性子太耿直,也得随和些儿才好。」
《國語辭典》:随和(隨和)  拼音:suí hè
随声附和。《汉书。卷六七。梅福传》:「求党与,索随和。」
《高级汉语词典》:随家
即隋朝
《漢語大詞典》:任随(任隨)
(1).听凭,任凭。后汉书·西羌传:“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就这样每走三步,它总要叫唤一声,但也并不作怪。因此,我也就泰然起来,任随它跟着我叫。”
(2).无论,不管。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它们开了花,结了实,任随你什么人都可以欣赏,香味又是怎样的适口而甜蜜呀。”
《國語辭典》:随车雨(隨車雨)  拼音:suí chē yǔ
随著官吏车驾所降的雨。《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句下章怀太子注引谢承书曰:「弘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南朝梁。庾肩吾从驾喜雨〉诗:「复此随车雨,民天知可安。」
《漢語大詞典》:随车致雨(隨車致雨)
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后汉书·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弘 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亦作“ 随车甘雨 ”、“ 随车夏雨 ”。 清 杨潮观 《东莱郡暮夜却金》:“揽轡清风,随车甘雨,免他供顿徒劳。” 清 钱谦益 《陕西道监察御史蒋允仪父弘宪原任户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加赠奉直大夫制》:“賑凶烖则随车夏雨,诚感人穷。”亦省作“ 随车雨 ”、“ 随车 ”。 南朝 梁 庾肩吾 《从驾喜雨诗》:“復此随车雨,民天知可安。” 唐 李绅 《拜三川宋》诗:“风变市儿惊偃草,雨晴郊藪谬随车。”
《韵府拾遗 真韵》:随亲(随亲)
宋书臧质传臣闻执药随亲非情谬于甘苦挥斤斩毒岂忘痛于肌肤
《漢語大詞典》:随势(隨勢)
依照体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宫商朱紫,随势各配。” 周振甫 注:“各体不同,好比音乐的分宫商,色采的分朱紫;即体成势,各加詮配。”
分類:依照体势
《國語辭典》:随口(隨口)  拼音:suí kǒu
顺口、信口。《红楼梦。第二三》:「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黄参赞鼻孔里嗤的冷笑了一声,似乎有嫌他鄙吝的意思。饶鸿生觉得,随口捏造了一句,说是要去拜某人某人。」
分類:随口顺便
《韵府拾遗 寘韵》:随器(随器)
蜀志马良传注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
《韵府拾遗 支韵》:在随(在随)
左传王之在随也子西为王舆服以保路
《分类字锦》:随辇(随辇)
苏瑰 兴庆池侍宴应制诗 瑞凤飞来随帝辇,祥鱼出戏跃王舟。
分类:
《國語辭典》:倡随(倡隨)  拼音:chàng suí
夫倡妇随。比喻夫妇感情和睦。《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从此你我三个人须要唱随和睦,同心合力,侍奉双亲,答报天恩。」
分類:夫妇唱和
《國語辭典》:夫唱妇随(夫唱婦隨)  拼音:fū chàng fù suí
比喻夫妻和睦。参见「夫倡妇随」条。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秀才,你怎生这般说,岂不闻夫唱妇随也呵。」《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我与你九岁上定亲,指望长大来夫唱妇随。」
《骈字类编》:蝶随(蝶随)
卢琦美人折花诗见莺踏下
《漢語大詞典》:随着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的发生所依赖的条件。例如: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必将带来教育事业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