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6,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乞麾
牧令
祖父母
卒长
邦佐
贤府
老爹
道副
彤帏
赞务
神父
画行
铃辕
郡帅
颁首
《漢語大詞典》:乞麾
谓求任地方长官。 宋 苏辙 《送李钧郎中》诗:“东南乞麾尚可得,白首谁念家无甔。”
分類:任地长官
《漢語大詞典》:牧令
旧时称地方长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吾恨不从牧令出身,事事由实践。”《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 毛令 不但熟悉洋务,连着各国通商条约都背得出的,实为牧令中不可多得之员。”清史稿·后妃传·文宗孝钦显皇后:“并当整飭营伍,修明武备,选任贤能牧令,与民休息。”
分類:长官
《漢語大詞典》:祖父母
(1).祖父与祖母。《礼记·丧服小记》:“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税丧,已则否。”《唐律·名例三·奸盗略人受财》:“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而作乐及婚娶者,免官。” 明 李应昇 《诫子书》:“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野叟曝言》第七二回:“姪子所受於父母之气,即其父所受祖父母之气,与嗣父所受於祖父母之气仍是一气。”
(2).犹祖公,公祖。旧时地方乡绅对本地长官的尊称。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团圆》:“公祖大人识穷天下寳,读尽世间书,还是祖父母大人看。”
《漢語大詞典》:卒长(卒長)
(1).古代军队百人为卒,其长官称卒长。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管子·小匡:“乡有行伍,卒长则其制令,且以田猎因以赏罚,则百姓通於军事矣。”
(2). 太平天囯 军队中的一级长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军目》:“卒长管四个两司马,共管一百零四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或各家有事讼,两造赴两司马,两司马听其曲直;不息,则两司马挈两造赴卒长,卒长听其曲直。”
(3). 清 政府海军军官的名称。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闽粤战舰:“每战船,按五号立一伍长,二十五号立一两长,百号立一卒长。”
《漢語大詞典》:邦佐
指郡丞。州郡的副职长官。南齐书·良政传·裴昭明:“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以 鸿都 之事仰累清风。”
《漢語大詞典》:贤府(賢府)
古代对地方长官的尊称。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今日烦贤府密地差人送至 北京 王银匠 处暂居,足感足感。”
分類:长官尊称
《國語辭典》:老爹  拼音:lǎo diē
称谓:(1)称父亲。(2)对老年人的尊称。《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道:『秦老爹!头翁不知,你是听见我说过的,不见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3)下级称上级、仆役称主人、衙役对官吏的称呼。元。乔吉《扬州梦》第二折:「小人是太守府内亲随,奉老爹钧语,著我打扫的这翠云楼。」(4)老父自称。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太上以白玉桃杯赐上御酒云:『学取老爹年纪早早还京。』」
《漢語大詞典》:道副
古代行政区域道的副长官。 元 姚燧 《河南道劝农副使白公墓碣铭》:“出僉 陕西 汉中道 提刑按察司事, 燧 亦为其道副,故得详西土所为。”
《漢語大詞典》:彤帏(彤幃)
汉 代刺史出行用的赤色车帷。后用以借指州府地方长官。 唐 崔湜 《拜襄州剌史途中言志》诗:“彤幃荷新宠,朱黻蒙旧荣。”
《漢語大詞典》:赞务(贊務)
亦作“賛务”。
(1).协助处理事务。《后汉书·郎顗传》:“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率土之人,岂无贞贤,未闻朝廷有所赏拔,非所以求善赞务,弘济元元。” 南朝 梁 沈约 《高士赞序》:“圣人莅天下,则贤人賛务。” 北周 庾信 《拟连珠》:“盖闻 萧 曹 赞务,雄略所资。 鲁 卫 前驱,威风所假。”
(2).古代官名。州郡长官的助理。北史·张须陁传:“ 大业 中,为 齐郡 赞务。”隋书·百官志下:“ 雍州 ,置牧。属官有别驾,赞务。”
《國語辭典》:神父  拼音:shén fù
1.对贤明长官的尊称。《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宋登传》:「为汝阴令,政为明能,号称『神父』。」
2.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也称为「神甫」。
《國語辭典》:画行(畫行)  拼音:huà xíng
官署首长在发文的稿上签署「行」字,表示同意。
《漢語大詞典》:铃辕(鈴轅)
长官的公署或临时驻地。 清 冯桂芬 《怀人·罗椒生太仆时视学皖江》诗:“午夜铃辕静读书,青毡风味似寒儒。”
《漢語大詞典》:郡帅(郡帥)
郡守。因其为一郡之长官,故称。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冬一夕, 张 ( 张圣者 )坐定,有青衣擎生荔一柈献。詰旦,遣遗郡帅。”
《漢語大詞典》:颁首(頒首)
(1).头大貌。 汉 刘桢《鲁都赋》:“颁首莘尾,丰颅重断。”
(2).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郑玄 笺:“鱼之依水草,犹人之依明王也。”后因以“颁首”称颂长官清明。 唐 李白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波而动之则忧,頳尾之刺作焉;徐而清之则安,颁首之颂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