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0,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无误
脱误
差讹
过言
二见
不吃
修改
谢过
过行
谬举
歧途
格非
过愆
不缪
覆短
《国语辞典》:无误(无误)  拼音:wú wù
没有错误。如:「这些帐经核对后均无误。」
分类:无误错误
《國語辭典》:脱误(脫誤)  拼音:tuō wù
失误、脱漏差误。《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漢語大詞典》:差讹(差訛,差譌)
亦作“ 差譌 ”。错误,差错。 唐 韩愈 《石鼓歌》:“公从何处得纸本,毫髮尽备无差讹。” 明 李贽 《答焦漪园》:“《李氏藏书》谨抄録一通,专人呈览……中间差譌甚多,须细细一番乃可。” 清 黄遵宪 《都踊歌》:“三千三百三十二座大神兮听我歌,荷荷!天长地久兮无差讹,荷荷!”
分類:错误差错
《國語辭典》:过言(過言)  拼音:guò yán
过分的言论。《楚辞。屈原。九章。惜诵》:「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漢語大詞典》:二见(二見)
佛教指古 印度 对人死后的两种错误见解,即“断见”(谓人死后一切皆无)和“常见”(谓人死后灵魂常住), 唐 实叉难陀 译本大乘入楞伽经卷五:“ 大慧 ,无缚无脱。堕於二见,自心分别,有缚有脱。何以故?以不能知诸法有无故。”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去二见而入流,率一心而办事。”
《漢語大詞典》:不吃
避免(如错误的、不合适的,令人讨厌的或有害的事物)例如:正常的吃素的人只是不吃鱼、肉和禽类。
有意避开某事物;放过。例如:不吃最后一道甜食。
不买帐。例如:软硬不吃。
《國語辭典》:修改  拼音:xiū gǎi
1.改正错误、缺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
2.修整改建。《南史。卷七。梁武帝本纪下》:「特多禁忌,墙壁崩倒,屋宇倾颓,年月不便,终不修改。」
《漢語大詞典》:谢过(謝過)
承认错误,表示歉意。左传·襄公三十年:“ 赵孟 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召之而谢过焉。”史记·鲁周公世家:“ 齐 欲袭 鲁君 , 孔子 以礼歷阶,诛 齐 淫乐, 齐侯 惧,乃止,归 鲁 侵地而谢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太和先生 者,姓 王氏 ……有争讼,先生出片言,莫不词穷,唯唯谢过者。”
《漢語大詞典》:过行(過行)
错误的行为。礼记·表记:“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 郑玄 注:“率,循也。行过不復循行,犹不二过。”《三国志·魏志·王昶传》:“古者盘杅有铭,几杖有戒,俯仰察焉,用无过行。” 宋 张耒 《读守道诗》诗:“俗儒毁誉无所出,乃取过行为讥评。”
分類:过行错误
《漢語大詞典》:谬举(謬舉)
(1).妄事举用;妄加举荐。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然后明察否臧,精考真伪,得人者行进贤之赏,谬举者坐不当之辜。”
(2).错误的举措。 明 海瑞 《兴革条例·礼属》:“新进生员,旧例本生办酒桌席面奉县官学官,此谬举也。”明史·黄巩传:“雪已往之谬举,收既失之人心。”
《國語辭典》:歧途  拼音:qí tú
1.自大路歧出的道路。《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两旁歧途曲巷中,有无数的车马辐辏,冠盖飞扬,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2.比喻错误的道路。如:「误入歧途」。
《漢語大詞典》:格非
纠正错误。语出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 清 郑珍 《宿颍桥》诗:“人臣格非有正道,教君遂过乌得贤!”
《漢語大詞典》:过愆(過愆)
亦作“ 过諐 ”。 过失;错误。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以为善为玷闕,以好学为过愆,相为鉤距,使不能进,从旁窥伺,使不获安。”明史·许相卿传:“未几,以给事中 李学曾 、 章侨 、主事 林应驄 皆言事夺俸,復上疏諫。指帝气骄志怠,甘蹈过諐。”清史稿·后妃传·高宗那拉氏皇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优容如故。”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语其功德,则民不能忘,数其过愆,恐淋漓之未尽。”
分類:过失错误
《国语辞典》:不缪(不缪)  拼音:bù miù
没有错误。《礼记。中庸》:「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也作「不谬」。
分类:错误
《漢語大詞典》:覆短
护短,掩盖缺点或错误。明史·王应熊传:“ 应熊 强愎自张,纵横为习,小才足覆短,小辨足济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