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31,分38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典故(续上)
蜀道登天
绝驰道
老熊当道(又作:老罴当道)
刘惔倾酿
龙尾道
龙尾道难安汗脚
论道
茅山道士
弥天对
凝之
潜公
青牛道士
青溪道士
三杯大道通
三条驰道饮金槌
典故
蜀道登天
 
锦城乐事何似还家早


《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征人西游何时还】【问君西游何当还】【征人西游何当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雌从绕林间【雄飞呼雌绕林间】【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连峰入烟几千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万人莫开】。所守或匪亲【所守或匪亲人】,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侧身西望令人嗟】。
典故
绝驰道

相关人物
刘骜(汉成帝)


《汉书》卷十《成帝纪》
「元帝即位,帝为太子。壮好经书,宽博谨慎。初居桂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说,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云。」东汉·应劭注:「驰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唐·颜师古注:「绝,横度也。」

例句

平明走马绝驰道,呼鹰挟弹通缭垣。 李益 汉宫少年行

虽蒙绝驰道,京兆别开阡。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典故
熊罴守
    
老罴高卧


《北史》卷六十二〈王罴列传〉~2202~
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閤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

简释

老罴当道:指猛士勇武使敌人害怕。清钱谦益《元日杂题长句八首》之五:“老熊当道踞津门,一旅师如万骑屯。”

典故
刘惔倾酿

相关人物
何充(字次道)
 
刘惔(字真长)


《世说新语》中卷下《赏誉》
「刘尹云:『见何次道饮酒,使人欲倾家酿』。」
《晋书》卷七十七《何充传》
充能饮酒,雅为刘惔所贵。惔每云:「见次道饮,令人欲倾家酿。」言其能温克也。

例句

刘惔倾酿,孝伯痛饮。 李瀚 蒙求

典故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居处部十二·阁〉~024~2~
《西京记》:「西京大明正中含元殿,殿东西翔鸾栖凤阁,下肺石登闻鼓,左右龙尾道。」
《能改斋漫录》卷七〈事实·龙尾道〉~63~
清献赵公,嘉祐六年,言陈旭与御药王世宁通家亲戚,用是迁副枢。未行,遂丐出知虔州。有诗云:「乍乱龙尾道,来刺虎头城。盖唐含元殿前龙尾道,自平阶地,凡诘曲七转。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尾下垂于地焉。两垠栏悉以青石为之,故谓之龙尾道。」

例句

螭头阶下立,龙尾道前行。 白居易 浔阳岁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员外

典故
龙尾道难安汗脚

相关人物
顾云
 
高逢休


《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五〈轻薄一·高逢休〉~2080~
顾云,大顺中制同羊昭业等十人修史。云在江淮,遇高逢休谏议。时刘子长仆射清名雅誉,充塞搢绅;其弟崇望,复在中书。云以逢休与子长旧交,将造门希致先容,逢休许之久矣。云临期请书,逢休授之一函甚草创,云微有惑,因潜起阅之,凡一幅并不言云。但曰:「羊昭业拟将一尺三寸汗脚,踏他烧残龙尾;道懿宗皇帝虽薄德,不任被前件人罗织,执大政者亦大悠悠。」云吁叹而已。
典故

《尚书·周书·周官》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周礼·冬官考工记》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例句

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 杜甫 可叹

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 杜甫 鹿头山

典故 
三白鹤
  
叔申
 
茅先
  
茅君骑鹤
 
茅固
 
茅山道士
 
茅山鹤

相关人物
茅固
 
茅盈
 
茅衷


《太平广记》卷十三〈神仙十三·茅君〉~87~
茅君者,幽州人。学道于齐,二十年道成归家。父母见之大怒曰:「汝不孝,不亲供养,寻求妖妄,流走四方。」欲笞之,茅君长跪谢曰:「某受命上天,当应得道,事不两遂,违远供养,虽日多无益,今乃能使家门平安,父母寿考。其道已成,不可鞭辱,恐非小故。」父怒不已,操杖向之。适欲举杖,杖即摧成数十段,皆飞,如弓激矢,中壁壁穿,中柱柱陷,父乃止。茅君曰:「向所言正虑如此,邂逅中伤人耳。」父曰:「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茅君曰:「死人罪重恶积,不可得生。横伤短折,即可起耳。」父使为之有验,茅君弟在宦至二千石,当之官,乡里送者数百人,茅君亦在座。乃曰:「余虽不作二千石,亦当有神灵之职,某月某日当之官。」宾客皆曰:「愿奉送。」茅君曰:「顾肯送,诚君甚厚意。但当空来,不须有所损费,吾当有以供待之。」至期,宾客并至,大作宴会,皆青缣帐幄,下铺重白毡,奇馔异果,芬芳罗列,妓女音乐,金石俱奏,声震天地,闻于数里。随从千余人,莫不醉饱。及迎官来,文官则朱衣素带数百人,武官则甲兵旌旗,器仗耀日,结营数里。茅君与父母亲族辞别,乃登羽盖车而去。麾幡蓊郁,骖虬驾虎,飞禽翔兽,跃覆其上,流云彩霞,霏霏绕其左右。去家十余里,忽然不见。远近为之立庙奉事之。茅君在帐中,与人言语,其出入,或发人马。或化为白鹤。人有病者,往请福,常煮鸡子十枚,以内帐中,须臾,一一掷出还之,归破之。若其中黄者,病人当愈。若有土者,即不愈。常以此为候。
《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3082~2~
《茅君传》曰:「盈字叔申,咸阳人也。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盈少禀奇操,矫俗抗迈不求闻达,不交非类。入恒山读老易饵朮潜影,在山中六年,精思念道诚感密应,梦太玄玉女持玉劄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师。』明发乃寻求至西城,斋戒三月,果见王君,盈乃叩头再拜,勤恳乞长生之术,乃得在西城洞台之中金玉上宫亲侍旦夕执巾履之役,积十七年专一不懈,复二年,王君命驾造白玉龟山谒王毋于青琳宫将盈同行,王君见西王母稽首于前,盈乃叩头再拜,自陈于王母前得治身之要道行其事归家数十年以,汉元帝时,天官下迎,来渡江东,治句曲山。」
《梁书》卷五十一《处士传·陶弘景传》
(陶弘景)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

例句

久向三茅穷艺术,仍传五柳旧琴书。 李群玉 送陶少府赴选

仙山如有分,必拟访三茅。 郑谷 池上

典故
弥天对
 
弥天秀
 
片言酬凿齿

相关人物
释道安


《高僧传》卷五〈晋释道安传〉
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闻安高名。早已致书通好曰:「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自顷道业之隆,咸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应降,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此方诸僧咸有思慕,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文多不悉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鉴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

例句

释子弥天秀,将军武库才。 孟浩然 与张折冲游耆阇寺

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片言酬凿齿,半偈伏姚秦。 齐己 寄岘山愿公三首

典故
凝之

相关人物
谢道韫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3~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南朝梁·刘孝标注引《王氏谱》曰:「凝之字叔平,右将军羲之第二子也。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
典故
潜公
 
相关人物
竺道潜


《世说新语》上卷上《德行》
竺道潜字法深,姓王,琅琊人,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事中州刘元真为师。……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既蕴深解,复能善说,故观风味道者常数盈五百。晋永嘉初,避乱过江,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丞相王茂宏、太尉庾元规,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建武太宁中,潜恒著屐至殿内,时人咸谓方外之士,以德重故也。……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

例句

永愿事潜师,穷年此栖宿。 权德舆 与沈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上方于亮上人院会宿二首之一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卢纶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泉响竹潇潇,潜公居处遥。 卢纶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典故
相关人物
封君达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传·甘始传》
「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君达号『青牛师』。凡此数人,皆百馀岁及二百岁也。」唐·李贤注引《汉武帝内传》:「封君达,陇西人。初服黄连五十馀年,入鸟举山,服水银百馀年,还乡里,如二十者。常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闻有病死者,识与不识,便以要閒竹管中药与服,或下针,应手皆愈。不以姓名语人。闻鲁女生得五岳图,连年请求,女生未见授。并告节度。二百馀岁乃入玄丘山去。」

例句

柱史从来非俗吏,青牛道士莫相疑。 储嗣宗 山邻

白玉先生多在市,青牛道士不居山。 曹邺 偶题

典故 
青溪道士

相关人物
郭璞
 
鬼谷子


《昭明文选》卷二十一〈诗乙·游仙·游仙〉~020~
〈游仙诗七首〉其二:「青溪千馀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例句

青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天鹤一只。 高骈 步虚词

典故
三杯大道通


《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二〈月下独酌四首〉
〈月下独酌四首〉其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典故
三条驰道饮金槌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4~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列传·贾山〉~2327~
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其辞曰:「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謼,天下向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桼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唐·颜师古注引服虔曰:「作壁如甬道。隐筑也,以铁椎筑之。」师古曰:「筑令坚实而使隆高耳,不为甬壁也。隐音于靳反。」
《漢語大詞典》:罴卧(羆卧)
北史·王罴传:“ 神武 遣 韩轨 、 司马子如 从 河东 宵济袭 羆 , 羆 不觉。比晓, 轨 众已乘梯入城。 羆 尚卧未起,闻閤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羆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后以“羆卧”喻有志之士虽退处草野而意气犹盛。 宋 陆游 《晓出至湖桑埭》诗:“老气犹能作羆卧,壮怀谁復记鸿轩。”参见“ 老羆当道 ”。
分類:草野意气
《國語辭典》:老罴当道(老羆當道)  拼音:lǎo pí dāng dào
北朝周将王罴率人修城,到晚上仍未完成,乃将梯子留在城外,不料却被敌人趁机偷袭。隔天清晨王罴被屋外的吵杂声惊醒,便袒身赤脚,拿著白棒,大叫道:「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而吓退了敌人。典出《北史。卷六二。王罴传》。后因用以比喻勇将镇守要塞。也作「老熊当道」。
《國語辭典》:老熊当道(老熊當道)  拼音:lǎo xióng dāng dào
比喻猛将镇守要塞。参见「老罴当道」条。清。钱谦益 元日杂题长句诗八首之五:「老熊当道踞津门,一旅师如万骑屯。」
《國語辭典》:老罴当道(老羆當道)  拼音:lǎo pí dāng dào
北朝周将王罴率人修城,到晚上仍未完成,乃将梯子留在城外,不料却被敌人趁机偷袭。隔天清晨王罴被屋外的吵杂声惊醒,便袒身赤脚,拿著白棒,大叫道:「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而吓退了敌人。典出《北史。卷六二。王罴传》。后因用以比喻勇将镇守要塞。也作「老熊当道」。
《國語辭典》:老罴当道(老羆當道)  拼音:lǎo pí dāng dào
北朝周将王罴率人修城,到晚上仍未完成,乃将梯子留在城外,不料却被敌人趁机偷袭。隔天清晨王罴被屋外的吵杂声惊醒,便袒身赤脚,拿著白棒,大叫道:「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而吓退了敌人。典出《北史。卷六二。王罴传》。后因用以比喻勇将镇守要塞。也作「老熊当道」。
《國語辭典》:龙尾道(龍尾道)  拼音:lóng wěi dào
殿前甬道。因其形逶迤屈曲,宛如龙尾下垂而得名。《新唐书。卷二二五。逆臣传上。安禄山传》:「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唐。王建〈宫词〉一○○首之二:「上得青花龙尾道,侧身偷觑正南山。」
《國語辭典》:论道(論道)  拼音:lùn dào
辩析思考精奥的道理。《周礼。冬官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吾观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
《漢語大詞典》:三君
(1).指 春秋 时 鲁国 宣公 、 成公 、 襄公 三国君。左传·襄公五年:“君子是以知 季文子 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明 杨慎 《季文子三思》:“ 季文子 相三君,其卒也无衣帛之妾、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 左氏 侈然称之。”
(2).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 东汉 窦武 、 刘淑 、 陈蕃 。后汉书·党锢传序:“ 竇武 、 刘淑 、 陈蕃 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蔡伯喈 评之曰: 陈仲举 彊於犯上, 李元礼 严於摄下。犯上难,摄下易, 仲举 遂在三君之下, 元礼 居八俊之上。”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时论其( 严顥亭 )名,在三君八俊之间。”
(3).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 东汉 陈寔 及其子 陈纪 、 陈谌 。后汉书·陈纪传:“弟 諶 ,字 季方 ,与 纪 齐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唐 张说 《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公( 韦嗣立 )考侍中,为国元辅,兄 承庆 ,当代齐名。咸以令德,继和金鼎; 扶阳 二相, 陈氏 三君,復追美矣。”
(4).指 明 末东林党的 赵南星 、 邹元标 和 顾宪成 。见明史·赵南星传
(5).指三茅君。 唐 陆龟蒙 《闲居杂题·饮岩泉》诗:“已甘 茅洞 三君食,欠买 桐江 一朵山。”详“ 三茅君 ”。
《漢語大詞典》:三茅君
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 茅盈 及其弟 茅固 、 茅衷 。据传为 汉景帝 时 咸阳 人,先后隐 句曲山 (后名 三茅山 ,简称 茅山 ,在今 江苏 句容县 ),得道成仙, 太上老君 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 茅君 。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梁书·处士传·陶弘景:“於是止於 句容 之 句曲山 ……昔 汉 有 咸阳 三 茅君 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 茅山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三 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清 赵翼 《茅山纪游》诗之三:“所以三 茅君 ,于焉吸清淑。”
《國語辭典》:三茅  拼音:sān máo
长有三棱的菁茅,为古代的瑞草。《晋书。卷一九。礼志上》:「其吉礼也,则三茅不剪,日观停瑄。」
《漢語大詞典》:三脊茅
江 淮 间产的一种茅草。茎有三稜。亦名菁茅。古代以为祥瑞,多用于祭祀。南史·江夏王刘义恭传:“ 大明 元年,有三脊茅生 石头 西岸,又劝封禪,上甚悦。” 宋 刘敞 《三脊茅记》:“古之祭祀无不用茅者,而至於封禪则必三脊茅以为神藉。三脊茅出於 江 淮 之间,盖非其地不生。而 江 淮 之间则皆 楚 越 国也,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自 三代 之君莫不患之。故封禪者,必三脊茅,其意以为能服 楚 越 ,使以其职来贡。”
《漢語大詞典》:三茅君
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 茅盈 及其弟 茅固 、 茅衷 。据传为 汉景帝 时 咸阳 人,先后隐 句曲山 (后名 三茅山 ,简称 茅山 ,在今 江苏 句容县 ),得道成仙, 太上老君 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 茅君 。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梁书·处士传·陶弘景:“於是止於 句容 之 句曲山 ……昔 汉 有 咸阳 三 茅君 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 茅山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三 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清 赵翼 《茅山纪游》诗之三:“所以三 茅君 ,于焉吸清淑。”
《漢語大詞典》:茅君
指传说中在 句容 句曲山 修道成仙的 茅氏 兄弟。 唐 李颀 《题卢道士房》诗:“秋砧响落木,共坐 茅君 家。” 元 宋无 《游三茅华阳诸洞》诗之二:“玉案清香彻夜焚,紫烟成盖覆 茅君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句曲玉印》:“ 经元 素事 茅君 ,每岁必祷 句曲 。”参见“ 茅山 ”、“ 茅盈 ”。
《國語辭典》:潜师(潛師)  拼音:qián shī
秘密行军。《左传。文公七年》:「秣马蓐食,潜师夜起。」《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颎兵败,被围三日,用隐士樊志张策,潜师夜出,鸣鼓还战,大破之。」
分類:秘密出兵
《漢語大詞典》:青牛道士
汉 方士 封君达 的别号。后汉书·方术传下·封君达“ 君达 号‘青牛师’” 李贤 注引汉武帝内传:“ 封君达 , 陇西 人。初服黄连五十餘年,入 鸟举山 ,服水银百餘年,还乡里,如二十者。常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 北周 庾信 《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是知 青牛道士 ,更延将尽之命; 白鹿真人 ,能生已枯之骨。” 唐 裴铏 《传奇·封陟》:“我所以恳恳者,为是 青牛道士 之苗裔。况此时一失,又须旷居六百年,不是细事。”
分類:方士封君
《漢語大詞典》:青溪(青谿)
亦作“ 青谿 ”。
(1).碧绿的溪水。 唐 杜甫 《万丈潭》诗:“青溪含冥寞,神物有显晦。” 唐 卢鸿一 《嵩山十志·樾馆》诗:“紫巖隈兮青谿侧,云松烟蔦兮千古色。”
(2).古县名。今 浙江省 淳安县 。 北宋 方腊 起义于此。起义失败后,县名改为 淳安 。 宋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八:“ 孙覿 《韩世忠墓誌铭》曰:‘ 宣和 初,妖人 方腊 起 青溪 ,不旬朝,众万数,破 衢 、 婺 、 杭 、 睦 、 歙 五州, 江 淮 大震。’”
(3).古水名。指 三国 吴 在 建业城 东南所凿 东渠 。发源于今 江苏省 南京市 锺山 西南,流经 南京 市区入 秦淮河 ,曲折达十余里,亦名 九曲青溪 。年久湮废,今仅存入 秦淮河 的一段。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亦犹 蒋侯 三妺, 青谿 之轨跡可寻; 虞帝 二妃, 湘水 之波澜未歇。” 宋 周必大 《记金陵登览》:“城中 青溪 ,入 秦淮 颇堙废。”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之六:“ 青溪 水木最清华, 王 谢 乌衣 六代夸。”
(4).古水名。在今 湖北省 境内。以源出 青山 ,故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 沮水 南逕 临沮县 西, 青谿水 注之。水出县西 青山 ,山之东有 滥泉 ,即 青谿 之源也……以源出 青山 ,故以 青谿 为名。” 唐 骆宾王 《秋日于益州李长史宅宴序》:“五岳栖真,窅眇 青溪 之上;六爻贞遁,寂寞沧海之滨。”
(5).山名。在今 湖北省 当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