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影室
犹影堂。寺庙道观供奉佛祖、尊师真影之处。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大殿在山腹,丹碧湮摧。云堂影室在殿西,簷墉亦圮。”
《漢語大詞典》:洞霄祠
道观名。 宋 岳珂 桯史·叶少蕴内制:“﹝ 少藴 ﹞继又落职,领 洞霄祠 …… 洞霄 在中朝,从官常蒞之,不专以处宰执,南渡以后,乃不然也。”详“ 洞霄宫 ”。
《漢語大詞典》:洞霄宫
道观名。在今 浙江省 馀杭县 南 大涤 天柱 两山之间。 汉 元封 (前110-前105年)时为祈福之处。 唐 建 天柱观 , 宋 大中祥符 五年(1012年)改为今名。 元 末毁, 明 初重建。因林壑深秀,名胜古迹甚多,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称“大涤洞天”。 宋 代宰相大臣乞退或免官,常以提举 临安府 洞霄宫 系衔。 元 邓牧 撰有洞霄图志六卷,记当地宫观、洞府、古迹、人物、碑记等颇详。 宋 苏轼 《相视新河次张秉道韵》:“一菴閒卧 洞霄宫 ,井有丹砂水长赤。” 明 无名氏 《赠书记·雪冤邀宠》:“今置尔提举 洞霄宫 ,用警官邪,以昭公论。”
《漢語大詞典》:七真堂
道家奉祀“七真”的庙宇。指道观。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一折:“庄家每閒看神仙传,姑姑每屯满七真堂。”参见“ 七真 ”。
《漢語大詞典》:七真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传 汉 茅盈 、 茅固 、 茅衷 兄弟隐于 茅山 得道成仙,后 晋 之 杨羲 、 许穆 、 许翙 及 唐 之 郭崇真 皆于 茅山 得道,因合称“七真”。 唐 陆龟蒙 《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 茅 、二 许 、一 杨 、一 郭 ,是为七真。” 唐 齐己 《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大雅》作,殿礼七真仪。”(2)指 张紫阳 、 石杏林 、 薛道光 、 陈泥丸 、 白紫清 、 刘永年 、 彭鹤林 七人,称“南宗七真”。(3)指 马丹阳 、 邱长春 、 谭长真 、 刘长生 、 郝广宁 、 王玉阳 和 孙清静 (仙姑)七人,称“北宗七真”。
(2).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并分别赐以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之名,谓之“七真”。 前蜀 杜光庭 《张崇胤本命南斗北斗词》:“南宫六圣,别赐生名;北斗七真,明祛死籍。” 前蜀 杜光庭 《川主九星醮词》:“伏唯九圣延慈,乘帝车而降福;七真垂貺,迴杓建以祛灾。”
《漢語大詞典》:月例香供银子
施主按月给庙宇道观供奉神佛的香火银。也称“月例银子”
《漢語大詞典》:玉局化
地名。在 成都 市北。 宋 代著名道观 玉局观 设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成都 药市以 玉局化 为最盛,用九月九日。”参见“ 玉局观 ”。
《漢語大詞典》:玉局观(玉局觀)
宋 代著名的道观。设于 玉局化 。在今 四川 成都市 北。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六年“ 蜀 主詔於 玉局化 设道场” 胡三省 注引 宋 彭乘 《修玉局观记》:“ 后汉 永寿 元年, 李老君 与 张道陵 至此,有局脚玉牀自地而出, 老君 昇坐,为 道陵 説《南北斗经》,既去而坐隐,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 苏軾 ﹞在 永州 不多时,赦书又到,召还提举 玉局观 。”
《漢語大詞典》:油钱香分(油錢香分)
旧指布施给庙宇道观的香火钱。红楼梦第八一回:“炕背后空屋子里掛着一盏七星灯……底下几篇小账,上面记着某家验过,应找银若干。得人家油钱香分也不计其数。”
《国语辞典》:三清道观(三清道观)  拼音:sān qīng dào guàn
供奉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清尊神的道观。
《漢語大詞典》:紫阳观(紫陽觀)
(1).道观名。据传在 咸阳 山中。 神农氏 曾在此辨百药。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咸阳 山中有 神农 辨药处,一名 神农原药草山 。山上有 紫阳观 ,世传 神农 於此辨百药。”
(2).道观名。在 江苏 句容 茅山 。传为 晋 许询 旧居,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见 宋 徐铉 《茅山紫阳观碑铭并序》
《国语辞典》:青羊观(青羊观)  拼音:qīng yáng guàn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的道观,旧名为青羊宫。明末张献忠诡设开科取士,集士子于青羊宫,然后全部杀死。当地有青羊桥。
《漢語大詞典》:寄名符
(1).旧时迷信,恐小儿夭折,常寄名于道观为徒,道士所授之符箓,称寄名符。红楼梦第七四回:“那 王善保 家的带了众人,到了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拣了一番,因从 紫鹃 房中搜出两副 宝玉 往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参见“ 寄名 ”。
(2).迷信者为死后在冥中得到保佑而寄名于神佛作仆役或门徒的凭证。 李栋 王云高 《彩云归》二:“当 黄维芝 把寄名符递到病人眼前,病人拚了最后的力气,把它用力抓在手里,抛出了最后的两颗浑浊的泪珠之后,眼神就慢慢暗淡了。”
《國語辭典》:寄名  拼音:jì míng
1.一种旧时的习惯。父母为求小孩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乾儿子或乾女儿,称为「寄名」。《红楼梦》第二五回:「过了一日,就有宝玉寄名的乾娘马道婆进荣国府来请安。」也称为「寄籍」。
2.挂名,列其名而不负实责。《明史。卷二○六。程启充传》:「身不出门闾,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
《漢語大詞典》:碧霞元君祠
道观名。在今 山东省 泰安市 泰山 极顶南面。始建于 宋 大中祥符 (公元1008-1016年)间。 清 姚鼐 《登泰山记》:“亭西有 岱祠 ,又有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 碧霞元君祠 东。”亦省作“ 碧霞祠 ”、“ 碧霞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泰山秦篆十字残石》:“ 秦 李斯 篆书,在 泰山 顶 玉女池 上…… 明 嘉靖 间,移於 碧霞祠 东廡。” 郭沫若 《访泰山杂咏·万松亭遇雨》:“磴道千寻尽, 碧霞 铁瓦红。”
《漢語大詞典》:青华观(青華觀)
道观名。 唐 宋之问 《函谷关》诗:“不从紫气臺端候,何得 青华观 里逢。”
中道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三观之一。观中谛之理而断无明之惑也。四教仪曰:「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
【佛学常见辞汇】
观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观法,为天台三观之一。
道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为化道,谓教化他也。观为空观,谓自观空理也。自住于空理而向他行化道,谓为道观双流。是菩萨之正行也。止观六曰:「菩萨者,福慧深利,道观双流。」四教仪集注下曰:「道观双流者,道谓化道,观谓空观,带空出假,故曰双流。」金光明文句五曰:「通教八地,别教十回向,圆教亦在初住,皆是道观双流,自他俱益之位也。」同记曰:「道谓外化,观谓内行。」
【佛学常见辞汇】
道是化道,教化他人的意思,观是空观,即观察万法性空的道理。自己安住于空的道理而又向他人劝说教化,叫做道观双流。
道观双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修空观,同时出假观,化道众生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