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杯水主义
产生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的一种性道德理论。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满足性的需求就像喝一杯水那样平常。列宁对此曾作出尖锐批判,认为在性生活方面,不仅应当考虑生理上的要求,还要考虑文化特征以及由两性关系而引起的社会责任。
《國語辭典》:德高望重  拼音:dé gāo wàng zhòng
德行高,声望隆。多用以称颂年高德劭,且有声望的人。明。归有光〈上总制书〉:「伏惟君侯,德高望重,谋深虑渊。」也作「德隆望重」、「德隆望尊」、「德深望重」、「德尊望重」。
《漢語大詞典》:德高望尊
道德高,声望高。例如: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漢語大詞典》:德配天地
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清 邹容 《革命军》:“ 香港 人立 维多利亚 纪念碑曰‘德配天地’。”
《漢語大詞典》:道德价值
个人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无产阶级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在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行为之中,尤其体现在为维护社会利益而作出的牺牲精神上。
《國語辭典》:道德教育  拼音:dào dé jiào yù
教导学生明辨善恶及知善行善的教育。强调遵守道德规范和良好习惯(美德)的养成。
《漢語大詞典》:道德境界
从人们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如“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自私自利”,就是人们对不同道德境界的通俗概括。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
《漢語大詞典》:道德理想
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体现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另方面这种理想的社会道德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出来,是两者的统一。
《漢語大詞典》:道德判断
①对道德现象作出断定的逻辑思维形式。分评价判断(如诚实是一种美德)、规范判断(如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和命令判断(如不准偷窃)。②判定他人或自己行为善恶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一个环节。
分類:道德断定
《漢語大詞典》:道德评价
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通过赞扬、褒奖或批评、谴责,激励人们扬善弃恶。
《漢語大詞典》:道德认识
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价值概念的形成,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等。
《漢語大詞典》: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艾芜 《回家》:“ 水元伯伯 打发人来叫 丁永森 到他家去坐, 丁永森 知道定是讲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为 永元伯伯 是这村里道高德重的人,没法子违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漢語大詞典》:道德行为
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对此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漢語大詞典》:道德修养
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
《漢語大詞典》:道德意识
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可区分为个体道德意识和群体道德意识。两者的统一,即表现为人们共同承认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意识受一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