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259,分15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兼通
通方
通潮
通海
通国
清通
通远
下通
通都
该通
通贯
通规
通事
开通
灵通
《國語辭典》:兼通  拼音:jiān tōng
1.通晓数种学问或技艺。《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下。张玄传》:「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
2.一起显达。《文选。范晔。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如管隰之迭升桓世,先赵之同列文朝,可谓兼通矣。」
《漢語大詞典》:通方
(1).通晓道术。汉书·韩安国传:“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乱。” 颜师古 注:“方,道也。”
(2).指通晓为政之道。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 建康 ,纠剔某妄作疏漏之失。”
(3).共通的道理。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説。”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庶几识古今之通方,知国家之大体。”
(4).变通;灵活。《豆棚闲话·首阳山叔齐变节》:“只因 伯夷 生性孤僻,不肯通方,父亲道他不近人情,没有容人之量。”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外国人不比 中国 人通方,你既当面同他讲了,他就得跟你当面交待。”
(5).指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这种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达一切。”
《漢語大詞典》:通潮
潮水流通。 清 王炳燮 《苏松水利考》:“盖下流通潮之处,浊沙淤滨,日积一钱之厚。” 诸宗元 《过京口有寄》诗:“婉晚风灯曾照梦,迢遥 江 水正通潮。”
《漢語大詞典》:通海
(1).与海外交往。 唐 张籍 《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诗:“通海便应将国信,到家犹自著朝衣。” 郑观应 《致考察南洋商务张弼士侍郎书》:“通海以来,渐知效法泰西,开学堂、设公司、振商务、兴实业、重工艺。”
(2).与海洋通连。元史·食货志一:“又开 胶 莱 河道通海,劳费不貲,卒无成效。” 清 魏源 《〈江南水利全书〉叙》:“海口筑坝,以防浑潮倒灌之患,可灌田而不可通海,岂非地势使然哉!”
(3).特指 清 初与据守海上的抗 清 将领 郑成功 等往来。清史稿·圣祖纪一:“御史 田六善 言奸民告訐,於南人不曰‘通海’,则曰‘逆书’。”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的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國語辭典》:通国(通國)  拼音:tōng guó
全国,整个国家。《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荀子。礼论》:「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属大夫。」
分類:全国
《國語辭典》:清通  拼音:qīng tōng
1.清明通达。《隋书。卷七十五。儒林传。序》:「爰自汉魏,硕学多清通,逮乎近古,巨儒必鄙俗。」
2.文辞清晰通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才略》:「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儒林外史》第三回:「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
《漢語大詞典》:通远(通遠)
通达高远。《晋书·裴秀传》:“尚书令、左光禄大夫 裴秀 ,雅量弘博,思心通远。”隋书·高熲传:“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无如世人好怪者多,践实者少,泥近者众,通远者无。”
《骈字类编》:下通
魏书礼志见上士下至寰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叶上 于天下通三泉
分类:下通
《漢語大詞典》:通都
四通八达的都市。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跼鑣轡之牵制,隘通都之圈束。”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皆不切於民用。” 清 赵翼 《赠写照沉锦》诗:“古来絶艺当通都,早晚遭逢名鹊起。”
《國語辭典》:该通(該通)  拼音:gāi tōng
广博通达。如:「他学问渊博,法理该通,故能在法学界执牛耳。」
分類:博通
《漢語大詞典》:通贯(通貫)
(1).通晓,贯通。 宋 陆游 《杨夫人墓志铭》:“二子未从外塾,而於幼学之事,各已通贯精习。”《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王勃 ﹞幼有大才,通贯九经,诗书满腹。”《新华月报》1954年第7期:“但通贯古今的俄语史,至今还缺乏权威性的著作,因为条件还不成熟。”
(2).沟通,连接。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有礼星石,狮子石,好事者传玩之”原注:“狮子石,高三四尺,孔窍千万,递相通贯,如狮子,首、尾、眼、鼻皆全。”
《漢語大詞典》:通规(通規)
犹通则。陈书·高帝纪:“以日易月,既有通规,公除之制,悉依旧准。”《隋书·诚节传·皇甫诞》:“褒显名节,有国通规,加等饰终,抑惟令典。”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则知天子上祭七庙,典籍通规。”
分類:通则
《國語辭典》:通事  拼音:tōng shì
1.朝觐聘问的外交事务。《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2.替人传达请谒的事。
3.处理事务。南朝梁。武帝 赠谥裴子野诏:「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4.翻译外国语言的人员或官吏。《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给奥斯哥等三人听了,三人连连点首。」
《國語辭典》:开通(開通)  拼音:kāi tōng
1.排除障碍物。《礼记。月令》:「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2.启发。如:「开通知识」。
《國語辭典》:开通(開通)  拼音:kāi tong
不顽固,能接受不同的想法意见。如:「他虽年老,却很开通,能接受新的观念。」
《國語辭典》:灵通(靈通)  拼音:líng tōng
1.精神上的感应相通。《西游记》第一回:「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2.快速丰富。如:「他的消息特别灵通,是班上的包打听。」
3.巧妙便利。如:「这玩意儿看来不起眼,用起来倒挺灵通的。」
4.机灵、伶俐。《儿女英雄传》第一八回:「只是他心地虽然灵通,性情却欠淳静,才略略有些知觉,便要搭驳先生。」
5.灵活。清。袁枚《子不语。卷二一。抬轿郎君》:「自言两肩负重,则筋骨灵通,眠食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