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259,分15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通书
通一
通人
贯通
上通
通显
通儒
通德
通身
通守
水通
通知
旁通
通议
通融
《國語辭典》:通书(通書)  拼音:tōng shū
1.与人互通书信。《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
2.旧时民间通行的历书。《西游记》第二三回:「也不必看通书,今朝是个天恩上吉日,你来拜了师父,进去做了女婿罢!」
3.旧式婚礼,男家通知女方迎娶日期的书帖。
4.书名。北宋周敦颐撰,一卷,朱熹注。旨在阐发易经之理,与太极图说相表里,为宋代理学的重要著作。原名《易通》。或称为《周子通书》。
《漢語大詞典》:通一
谓融通为一。 汉 贾谊 新书·道德说:“外内通一,则为得失。” 唐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乐》二记,虽载圣人之法……未能通一纯实,故时有齟齬不安者。”
分類:通一融通
《國語辭典》:通人  拼音:tōng rén
学识渊博又能融会贯通且晓达事理的人。汉。王充《论衡。超奇》:「通书四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言,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
《國語辭典》:贯通(貫通)  拼音:guàn tōng
1.穿越、沟通。如:「这条干道贯通整个城市,带动了经济的成长与繁荣。」《清史稿。卷二六八。列传。田六善》:「若贼东出则东应,贼西出则西应,疲我师徒,分我威力,固原围解,贼气贯通,此断断不可者也。」
2.全面透彻地领会、深切知晓。《朱子语类。卷四一。论语。颜渊篇上》:「千条万绪,贯通来只是一个道理。夫子所以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是也。」《儒林外史》第一回:「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漢語大詞典》:上通
(1).谓下情上达于君。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 尹知章 注:“求不上通,则与君隔絶,故曰塞也。” 宋 欧阳修 《论修河第三状》:“下情如此,谁为上通?臣即知其详,岂敢自默。”
(2).指出仕。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 郑玄 注:“幽居,谓独处时也。上通,谓仕道达於君也。” 孔颖达 疏:“上通,谓身得通达於君,有道德被用也。”
分類:上通出仕
《國語辭典》:通显(通顯)  拼音:tōng xiǎn
通达显贵。《后汉书。卷四八。应奉传》:「自是诸子宦学,并有才名,至玚七世通显。」《北史。卷四六。鹿悆传》:「虽任居通显,志在谦退,迎送亲宾,加于畴昔。」
《國語辭典》:通儒  拼音:tōng rú
博学多闻,言行可资效法的读书人。《后汉书。卷三六。贾逵传》:「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馀万言,……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儒林外史》第八回:「俗语说得好:『与其出一个斲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
《漢語大詞典》:通德
共同遵循的道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隋书·高熲苏威传论:“然志尚清俭,体非弘旷,好同恶异,有乖直道,不存易简,未为通德。”
《國語辭典》:通身  拼音:tōng shēn
1.全身。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著那厮通身酥,遍体麻。」
2.全部。《金瓶梅》第一六回:「且待二月间兴工动土,连你这边一所,通身打开,与那边花园取齐。」
分類:全身浑身
《漢語大詞典》:通守
官名。 隋 开皇 时设置,佐理郡务,职位略低于太守。 清 代称通判为“通守”。亦指任通守之职。 宋 苏轼 《别天竺观音诗》序:“余昔通守 钱唐 ,移莅 胶西 。”
《骈字类编》:水通
唐 杜甫 伤春五首 其二 天青风捲幔,草碧水通池。
《國語辭典》:通知  拼音:tōng zhī
1.告知。《水浒传》第一九回:「先生何故只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福惠全书。卷九。编审部。立局亲审》:「所有生员,非系本身之事,不得代人呈禀,亦宜悬示通知。」
2.通晓。唐。白居易〈扬孝直除滑州长史制〉:「专习武经,通知吏事。」《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济南府里有些从前大书院出来的人,觉得自家学问甚深,通知时务。」
3.机关内部各单位间有所洽办或通知时使用的文书;内容简单时亦可对外使用。如:「开会的通知已经发出去了。」
《國語辭典》:旁通  拼音:páng tōng
曲尽其义。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國語辭典》:通议(通議)  拼音:tōng yì
1.议论能贯通。如:「博学通议」。
2.共同议论。《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于是诏诸尚书通议。」
3.职官名。清制文官正三品封通议大夫。
《國語辭典》:通义(通義)  拼音:tōng yì
常则。《孟子。滕文公上》:「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國語辭典》:通融  拼音:tōng róng
1.变通、不拘执,有破例迁就,予人方便之意。《隋书。卷一七。律历志中》:「虽言冬至后上三日,前后通融,只合在斗十七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们用得著的是银子,有的是货物,彼此通融,大家有利。」
2.晓悟贯通。《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某尝说:『读书须细看得意思通融后,都不见注解,但见有正经几个字在,方好。』」
3.暂时借贷,以补款项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