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佘太君  拼音:shé tài jūn
俗传宋朝大将杨业的妻子。杨业死后,内辅国政,外主军旅,有大勋劳。然其事于史无徵,而元曲、小说、戏文常叙述此故事。
《国语辞典》:谚文(谚文)  拼音:yàn wén
朝鲜族的文字。通俗使用,有字母二十八,母音十一,子音十七,后来减为二十五。
《國語辭典》:剧曲(劇曲)  拼音:jù qǔ
戏剧中所使用的套曲,相对于散曲而言。剧曲在用韵、衬垫字等方面的格律,都较散曲自由。
《國語辭典》:侦探小说(偵探小說)  拼音:zhēn tàn xiǎo shuō
以侦探事件为题材的小说。描写案件发生的经过和破案过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如英国的福尔摩斯探案等。
《國語辭典》:俗讲(俗講)  拼音:sú jiǎng
唐代的说唱文学。唐代僧人根据佛经的内容加以铺陈演义,以通俗有趣的说唱方式向在家人宣扬佛法。《资治通鉴。卷二四三。唐纪五十九。敬宗宝历二年》:「上幸兴福寺,观沙门文溆俗讲。」
《漢語大詞典》:俗体字(俗體字)
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规范的汉字,别于正体字而言。如“菓”、“唸”分别为“果”、“念”的俗体字。
《國語辭典》:雅俗共赏(雅俗共賞)  拼音:yǎ sú gòng shǎng
雅士与俗人并皆欣赏。指趣味合于一般人的欣赏水准。明。孙仁孺《东郭记》第八出:「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红楼梦》第五○回:「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漢語大詞典》:一点论(一點論)
毛泽东 对形而上学片面性观点的一种简明的、生动的、通俗的说法。 毛泽东 《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一点论是从古以来就有的,两点论也是从古以来就有的。这就是形而上学跟辩证法。”
《國語辭典》: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通俗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歧路灯》第一○回:「谭、娄纯正儒者,那得意于下里巴人。」也作「巴人调」、「巴人下里」、「东野巴人」。
《国语辞典》:民间歌舞(民间歌舞)  拼音:mín jiān gē wǔ
在民间形成并流行的通俗歌舞艺术。如陕西省北部的秧歌舞、南洋一带的竹竿舞。
《国语辞典》:世事通考  拼音:shì shì tōng kǎo
书名。明陆嘘云撰,二卷。分类辑录通俗常用的字词,包括天文、地理、时令、人物、衣冠服饰等等,并兼载四书、五经的难字,附录异体字和通行字的对照表。有明朝万历年间潭城余云坡刊本,今已不易见到;日本汲古书院有影本,收于《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第一辑。
《国语辞典》:俗谚俚语(俗谚俚语)  拼音:sú yàn lǐ yǔ
流传于地方的通俗语词。如:「俗谚俚语是人类累积了长期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智慧。」
《国语辞典》:直语补證(直语补證)  拼音:zhí yǔ bǔ zhèng
书名。清。梁同书撰。为蒐集日常通俗用语,徵引经史杂说汇编而成的书。此书系根据清翟灏所撰《通俗编》而补其所遗,或举同一词语而引用不同的材料,以补《通俗编》不足。
《国语辞典》:制服警察  拼音:zhì fú jǐng chá
制服警察是相对于便服警察的通俗话。泛指依规定每天穿著警察制服出勤的警察。
《国语辞典》:白话小说(白话小说)  拼音:bái huà xiǎo shuō
用通俗语体所写成的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