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参透(參透)  拼音:cān tòu
澈底瞭解、识破。《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知孙寡妇已先参透机关,将个假货送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你将此十二字到彼求他一辨,他必能参透。」
分類:透彻领悟
《骈字类编》:香透
宋 黄庚 凉夜即事 光摇珠箔梧桐月,香透纱厨茉莉风。
《漢語大詞典》:湿透
被液体浸透。例如: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
《骈字类编》:寒透
唐 李中 宫词二首 其二 金波寒透水精帘,烧尽沈檀手自添。
《國語辭典》:透漏  拼音:tòu lòu
1.露出。宋。莫将 木兰花。清姿自是生寒瘦词:「清姿自是生寒瘦,更在春前并腊后。谁教六出巧遮藏,争似一番先透漏。」
2.泄漏。如:「他口风很紧,半点都不肯透漏。」《红楼梦》第九一回:「因怕金桂拿他,所以不敢透漏。今见金桂所为先已开了端了,他便乐得借风使船,先弄薛蝌到手,不怕金桂不依,所以用言挑拨。」
3.疏忽,被人乘虚而入。《宋史。卷一九○。兵志四》:「私立赏罚,严于官府,分番巡逻,铺屋相望,若透漏北贼及本土强盗不获,其当番人皆有重罚。」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恐怕边关透漏,央及家人奔骤。似箭穿著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4.遗落。《朱子全书。卷二。学二。存养》:「心体通有无,该动静,故工夫亦通有无,该动静,方无透漏。」
《國語辭典》:透骨  拼音:tòu gǔ
透澈入骨。比喻极为深切。《三国演义》第四一回:「时秋末冬初,凉风透骨。」《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风泛须眉透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漢語大詞典》:风透(風透)
(1).谓充分透现出来。太平广记卷二○六引 南朝 梁 袁昂 《书评·蔡邕》:“ 蔡邕 书,骨气风透,精爽入神。”
(2).风充分透入。 明 史叔考 《醉罗歌·题情三阕》曲:“月上月上梧桐树,风透风透碧纱厨。”
《漢語大詞典》:透彻(透徹)
亦作“ 透澈 ”。
(1).详尽而深入。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到底奶奶説话透彻!只一路讲完,就把二爷劝明白了。”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至于文字之简洁锋利,说理之透彻周密;是只有 纪昀 的文笔,才能达到的。”亦指详尽而深入地了解。 宋 张载 横渠易说·繫辞下:“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 蔡元培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要透彻复杂的真相,应研究科学。”
(2).彻底。 鲁迅 《彷徨·伤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 郭沫若 《断断集·中日文化的交流》:“总而言之,资本主义以前的 中国 旧文化流入 日本 是很透彻的。”
(3).清澈,明亮。 唐 杜牧 《题白苹州》诗:“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开眼一看,天上是月,地下是雪,中间一颗大灯星,和一个猛醒的人。这一切完全了一个透澈晶莹的世界!” 杨朔 《黄海日出处》:“这是一双明亮透澈的眼睛,日夜守望着祖国的海洋。”
《韵府拾遗 江韵》:透窗(透窗)
元稹诗斜月透窗明
《骈字类编》:红透(红透)
戴复古 花朝诗绿深杨柳重红透海棠娇红真德秀咏红梅蝶恋花词两岸月桥花半吐透 肌香 暗把游人误。
《國語辭典》:透脱(透脫)  拼音:tòu tuō
超脱。《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训门人六》:「子好说禅,禅则未必是。然其所趣向,犹以为此是透脱生死底等事。」
《骈字类编》:春透
元 郝经 望京府赏红梅 春透寒梢未全绽,风流正要胭脂瘦。
《國語辭典》:通透  拼音:tōng tòu
了解透澈。《朱子语类。卷八。总论为学之方》:「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警世通言。卷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谈论之间,知道吕玉买卖中通透,拉他同往山西脱货。」
《韵府拾遗 缉韵》:透入
李为日赋或透入室壁潜蒸簟席
分类:透入
《國語辭典》:透顶(透頂)  拼音:tòu dǐng
极甚、非常。如:「他真是个聪明透顶的人,甚么事都难不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