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41,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重述
述旧
行述
详述
述修
缕述
制述
昭述
下述
次述
编述
述书
口述
复述
修述
《高级汉语词典》:重述  拼音:chóng shù
详细复述
《漢語大詞典》:述旧(述舊)
(1).遵行旧规。《后汉书·李固传》:“臣闻君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
(2).叙述往事。
《漢語大詞典》:行述
(1).谓生平概略、履历。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志:“素族无名策,故以纪行述耳,遂相祖习。”
(2).即行状。 清 刘大櫆 《渔溪巴君墓志铭》:“我死,慎勿丐名流作传及妄为行述,以貽有识之非笑。”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他的子孙,往往的求那班名公老先生们,把他平日的好处,怎长怎短的,给他写那么一大篇子,也有説行述的,行略的,行状的,我也不知他準叫作什么。” 巴金 《家》三七:“﹝ 觉慧 ﹞把附印在后面的三叔起稿、四叔手写的祖父的‘行述’,翻了两下。”参见“ 行状 ”。
《國語辭典》:行状(行狀)  拼音:xíng zhuàng
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唐。李翱 百官行状奏:「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也作「行述」。
《國語辭典》:行状(行狀)  拼音:xìng zhuàng
记述死者生平行为的文字。也称为「行述」。
《國語辭典》:详述(詳述)  拼音:xiáng shù
详细叙述。如:「他详述了自助旅行的种种注意事项。」
《漢語大詞典》:述修
亦作“ 述脩 ”。 修治;修明。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不云乎?‘毋念尔祖,述修厥德。’”今本《诗·大雅·文王》作“聿脩厥德”。 毛 传:“聿,述也。”《后汉书·宦者传·吕强》:“受国重恩,不念尔祖,述修厥德,而交结邪党,下比羣佞。”后汉书·宦者传·蔡邕传:“诚当思省述脩旧事,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晋书·慕容垂载记:“宜述修前规,终忠贞之节;奈何弃崇山之功,为此过举!”
分類:修治修明
《國語辭典》:缕述(縷述)  拼音:lǚ shù
详细陈述。《宋史。卷四八。天文志一》:「故于天文休咎之应有不容不缕述而申言之者,是亦时势使然,未可以言星翁、日官之术有精觕敬怠之不同也。」
《漢語大詞典》:制述(製述)
著述。周书·韦夐传:“旧所製述,咸削其藁,故文笔多竝不存。” 隋 王通 中说·王道:“ 江州府君 之述曰《五经决録》五篇,其言圣贤製述之意备矣。”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东晋 谢太傅 墓碑,但树贞石,初无文字,盖重难製述之意也。”
分類:著述
《漢語大詞典》:昭述
明白记述。宋书·律历志上:“至於 楚 、 郑 《志》、 晋 《乘》、 楚 《杌》之篇,皆所以昭述前史,俾不泯於后。”
分類:明白记述
《韵府拾遗 质韵》:下述
来鹄圣政纪颂君劬臣劳上讨下述
《漢語大詞典》:次述
编次述作。 宋 梅尧臣 《寄宋次道中道》诗:“次述盈百卷,补亡如继 秦 。”
分類:编次述作
《漢語大詞典》:编述(編述)
著述;编辑。亦指著述或编辑之文。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下:“第奇秘闕逸,较前少损,所增多近代编述耳。”红楼梦第一回:“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之人。” 谢觉哉 《学语集锦》:“一种是读书,一种是用书。读是为着用,搜集、考证、编述,供他人使用。”
分類:著述编辑
《分类字锦》:述书(述书)
汉书司马迁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分类:外祖孙
《國語辭典》:口述  拼音:kǒu shù
口头叙述。如:「请口述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
《國語辭典》:复述(複述)  拼音:fù shù
1.重复叙述别人或自己说过的话。如:「警察要求被害人,再次复述被抢的经过。」
2.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教材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练习方法之一。
《漢語大詞典》:修述
学习并阐述、传授。 宋 叶适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昔 孔子 既修述 尧 、 舜 、 三代 纪法垂后世,而 黄 、 老 、 申 、 韩 之流亦各自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