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迟滞(遲滯)  拼音:chí zhì
缓慢不前、停滞不动。如:「工程迟滞,无法完工。」《三国演义》第九四回:「臣闻申仪密告反情,意欲表奏陛下,恐往复迟滞,故不待圣旨,星夜而去。」
《国语辞典》:智能迟滞(智能迟滞)  拼音:zhì néng chí zhì
智能发育、发展异常缓慢的现象。
《國語辭典》:淹滞(淹滯)  拼音:yān zhì
1.人才埋没未显,陆沉下僚。《左传。昭公十四年》:「赦罪戾,诘奸慝,举淹滞。」《晋书。卷三。武帝纪》:「乙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
2.长年流离漂泊。《红楼梦》第六六回:「你乃是萍踪浪迹,倘然淹滞不归,岂不误了人家。」
《國語辭典》:迂缓(迂緩)  拼音:yū huǎn
迟钝、缓慢。汉。王粲儒吏论〉:「竹帛之儒,岂生而迂缓也。」
《漢語大詞典》:积滞(積滯)
(1).积聚滞留。隋书·儒林传序:“博士罄悬河之辩,侍中竭重席之奥,考正亡逸,研覈异同,积滞羣疑,涣然冰释。” 宋 苏轼 《上文侍中论榷盐书》:“ 淮 浙 官盐本轻而利重,虽有积滞,官未病也。”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灰尘积滞扶梯,电灯有些破毁的,空空的一大间,疏疏朗朗排着几张极华美的锦椅。”
(2).停滞;迟滞。 宋 欧阳修 《论史馆日历状》:“至於事在目今,可以详於见闻者,又以追修积滞,不暇及之。” 明 唐顺之 《廷试策》:“因选调积滞,设法疏通之,輒凭巡按考语,不復稽其实迹,録其罪状。”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故常有 汉 满 人同官同年同署, 汉 人则积滞数十载,不得迁转; 满 人则俄而侍郎,俄而尚书,俄而大学士矣。”
《漢語大詞典》:稽停
迟滞;停留。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有顷,主簿復入白 坚 :‘ 南阳 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晋书·刘隗传:“凡诸徵发租调百役,皆有稽停。” 唐 张鷟 游仙窟:“王事有限,不敢稽停。”
分類:迟滞停留
《漢語大詞典》:濡迟(濡遲)
迟滞;缓慢。 明 袁宗道 《岳阳纪行》:“盖 江 水縈回 墨山 中,故帆檣绕其腹背,虽行甚驶,衹觉濡迟耳。”明史·孙慎行传:“闻尔时 从哲 濡迟不进,科臣趣之,则云迟数日无害。” 陈独秀 《商界反对火车加价与和平运动》:“各站杂粮货物堆积如山,装运到地异常濡迟。”
分類:迟滞缓慢
《國語辭典》:踉跄(踉蹌)  拼音:liàng qiàng
走路歪斜不稳。《三国演义》第四一回:「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道士去拾时,脚步踉跄,连身子也跌倒了。」也作「踉蹡」。
《國語辭典》:踉蹡  拼音:liàng qiàng
走路歪歪倒倒的样子。《西游记》第三二回:「原来是道路不平,未曾细看,忽被蓏萝绊了个踉蹡。」《聊斋志异。卷四。辛十四娘》:「乃起跨驴,踉蹡而行。」也作「踉跄」。
《國語辭典》:濡滞(濡滯)  拼音:rú zhì
迟留、停滞。《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宋。范成大次韵李器之编修灵石山万岁藤歌〉:「山腰涧底莫濡滞,早晚天风吹蜕蝉。」
《漢語大詞典》:滑易
(1).便捷与迟滞。吕氏春秋·观表:“见马之一徵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长短。”
(2).浮而不实。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说铃:“﹝ 寇湄 ﹞粗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
《漢語大詞典》:淹思
迟滞的思路。新唐书·后妃传上·徐贤妃:“手未尝废卷,而辞致赡蔚,文无淹思。”新唐书·后妃传上·姚崇传:“ 崇 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
分類:迟滞思路
《漢語大詞典》:迟壅(遲壅)
谓水流迟滞淤塞,不通畅。《宋书·始兴王濬传》:“所统 吴兴郡 ,衿带重山,地多污泽,泉流归集,疏决迟壅,时雨未过,已至漂没。”
《漢語大詞典》:癃蹇
犹迟滞,不通畅。 唐 柳宗元 《斩曲几文》:“託地墝垤,反时燠寒。鬱闷结涩,癃蹇艰难。不可以遂,遂亏其端。”
《漢語大詞典》:稽顿(稽頓)
迟滞,滞留。魏书·皮喜传:“卿等不祗詔命,至于今日,徒使兵人稽顿,无事闲停。”
分類:迟滞滞留
《国语辞典》:转进作战(转进作战)  拼音:zhuǎn jìn zuò zhàn
部队为迟滞及脱离敌军所运用的作战行动。可区分为脱离战斗、迟滞作战及退却等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