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诽谤(誹謗) 拼音:fěi bàng
散布不实言论而损坏他人名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红楼梦》第九回:「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
《漢語大詞典》:置言
(1).犹进谏。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 汉文 缺三推之义, 贾生 置言。”
(2).立言。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立行可模,置言成范。”
(3).埋怨。《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娘子今日何置言?贫富多(前)生恶业牵。”
(2).立言。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立行可模,置言成范。”
(3).埋怨。《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娘子今日何置言?贫富多(前)生恶业牵。”
《漢語大詞典》:言事
(1).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见 宣王 ,不言事。”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贞观 、 开元 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明 归有光 《题〈太仆寺志〉后》:“ 怀东 顾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
(2).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
(3).诉说或陈述事情。《史记·平準书》:“使问曰:‘家岂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今所趋走州刺史 崔公 ,时赐言事,又具得太尉实迹,参校备具。”
(4).谓记言与记事。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孙汝听 曰:“《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事,即动也。”又引 童宗说 曰:“《书》以纪言,《春秋》以纪事。”
(5).指公文。《隋书·百官志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其公文曰言事。”
(2).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
(3).诉说或陈述事情。《史记·平準书》:“使问曰:‘家岂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今所趋走州刺史 崔公 ,时赐言事,又具得太尉实迹,参校备具。”
(4).谓记言与记事。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孙汝听 曰:“《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事,即动也。”又引 童宗说 曰:“《书》以纪言,《春秋》以纪事。”
(5).指公文。《隋书·百官志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其公文曰言事。”
《漢語大詞典》:五谏(五諫)
(1).五种进谏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 汉 刘向 《说苑·正谏》:“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讽諫。”(2)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人怀五常,故有五諫。谓讽諫、顺諫、窥諫、指諫、陷諫。”《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諫,讽为上。” 李贤 注:“讽諫者,知患祸之萌而讽告也。顺諫者,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视君颜色而諫也。指諫者,质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也。”(3)《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諫不从” 汉 何休 注:“諫有五,一曰讽諫, 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 季氏 自堕之’是也;二曰顺諫, 曹羈 是也;三曰直諫, 子家驹 是也;四曰争諫, 子反 请归是也;五曰赣諫, 百里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语·辨证》:“忠臣之諫君,有五义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风諫。”
(2).五位谏臣。 明 林兰友 与 何楷 及 黄道周 、 刘同升 、 赵士春 称“ 长安 五谏”。见《明史·林兰友传》。
(2).五位谏臣。 明 林兰友 与 何楷 及 黄道周 、 刘同升 、 赵士春 称“ 长安 五谏”。见《明史·林兰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