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诽谤(誹謗)  拼音:fěi bàng
散布不实言论而损坏他人名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红楼梦》第九回:「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
《國語辭典》:诽谤之木(誹謗之木)  拼音:fěi bàng zhī mù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桥边,供人书写谏言。后世因于宫外立木,任人书写政治得失,称为「诽谤之木」。《淮南子。主术》:「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漢語大詞典》:陈谏(陳諫)
进谏。后汉书·皇甫嵩传:“ 嵩 为人爱慎尽勤,前后上表陈諫有补益者五百餘事,皆手书毁草,不宣於外。”
分類:进谏
《漢語大詞典》:纳说(納説)
犹言进谏。汉书·陈汤传:“ 汤 明法令,善因事为势,纳説多从,常受人金钱作章奏,卒以此败。” 汉 王充 论衡·逢遇:“进能有益,纳説有补,人之所知也。”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而人臣纳説於君,因其既厌而止之,则易为力。”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诗用史论:“然 胡明仲 论 留侯 则云:‘善乎 子房 之能纳説也;不先事而强聒,不后事而失机。不问则不言,有言则必当其可。’”
分類:进谏
《漢語大詞典》:置言
(1).犹进谏。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 汉文 缺三推之义, 贾生 置言。”
(2).立言。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立行可模,置言成范。”
(3).埋怨。《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娘子今日何置言?贫富多(前)生恶业牵。”
《漢語大詞典》:谒言(謁言)
(1).进谏。《陈书·宣帝纪》:“举善从諫,在上之明规;进贤謁言,为臣之令范。”
(2).谒见而有所请求的话。
《漢語大詞典》:言事
(1).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见 宣王 ,不言事。”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贞观 、 开元 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明 归有光 《题〈太仆寺志〉后》:“ 怀东 顾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
(2).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
(3).诉说或陈述事情。史记·平準书:“使问曰:‘家岂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今所趋走州刺史 崔公 ,时赐言事,又具得太尉实迹,参校备具。”
(4).谓记言与记事。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孙汝听 曰:“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事,即动也。”又引 童宗说 曰:“以纪言,春秋以纪事。”
(5).指公文。隋书·百官志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其公文曰言事。”
《國語辭典》:纳谏(納諫)  拼音:nà jiàn
接受规劝、谏言。《国语。晋语八》:「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北史。卷二三。于栗磾传》:「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國語辭典》:谏书(諫書)  拼音:jiàn shū
臣子谏诤君上的奏书。《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王式传》:「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
《漢語大詞典》:论谏(論諫)
(1).论述讲谏的方法。 宋 苏洵 《谏论上》:“古今论諫,常与讽而少直,其説盖出於 仲尼 。”
(2).议论和进谏。 宋 陆游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之一:“论諫寧中止,谋謨不苟同。”
《國語辭典》:谏章(諫章)  拼音:jiàn zhāng
规谏上级的文书。《三国演义》第六○回:「从事王累,自用绳索倒吊于城门之上,一手执谏章,一手仗剑,口称如谏不从,自割断其绳索,撞死于此地。」
《漢語大詞典》:青规(青規)
(1).指宫庭禁地或御前所铺蒲草之席,是进谏奏事的场所。 南朝 梁 刘孝绰 《侍宴》诗:“邂逅逢休幸,朱蹕曳青规。” 唐 刘禹锡 《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御史属 元谷 实司察视,持詔书诣 白渠 上,尽得利病,还奏青规中。”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臣职下:“日伏青规,罕能切直。” 宋 曾巩 《送赵资政》诗:“白简威方厉,青规遇更隆。”
(2).指典范的文章。青,通“ 清 ”。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卢照邻 人间才杰,览青规而輟九攻。”青,一本作“ 清 ”。
《國語辭典》:谏鼓(諫鼓)  拼音:jiàn gǔ
设于朝廷,以供人民进谏时击用的鼓。《管子。桓公问》:「禹立谏鼓于朝。」
《漢語大詞典》:进规(進規)
(1).进谏规劝。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按 吕公 此言,不止附经进规,其解经正确。”《平山冷燕》第一回:“匐伏进规,天保颂醉饱之恩。” 林纾 《赠伍昭扆太守序》:“故本其所见者,豫进规於 伍君 。”
(2).谓进军并有所图谋。清史稿·彰泰传:“詔趣 彰泰 进规 云南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今大军由北路进规,可以制 汉阳 之命。”
(3).指作文、绘画、下棋等事的布局规划。 清 徐沁 明画录·吕纪:“每承制作画,立意进规,嘉赏甚渥。”
《漢語大詞典》:五谏(五諫)
(1).五种进谏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 汉 刘向 说苑·正谏:“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讽諫。”(2)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人怀五常,故有五諫。谓讽諫、顺諫、窥諫、指諫、陷諫。”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諫,讽为上。” 李贤 注:“讽諫者,知患祸之萌而讽告也。顺諫者,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视君颜色而諫也。指諫者,质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也。”(3)《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諫不从” 汉 何休 注:“諫有五,一曰讽諫, 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 季氏 自堕之’是也;二曰顺諫, 曹羈 是也;三曰直諫, 子家驹 是也;四曰争諫, 子反 请归是也;五曰赣諫, 百里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语·辨证》:“忠臣之諫君,有五义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风諫。”
(2).五位谏臣。 明 林兰友 与 何楷 及 黄道周 、 刘同升 、 赵士春 称“ 长安 五谏”。见明史·林兰友传
《漢語大詞典》:死谏(死諫)
冒死进谏。 明 唐顺之 《封知县张公墓志铭》:“顾吾与若母两人老耳,死諫是尔职,不死是圣天子恩厚无量也。” 清 钱谦益 《尚宝司少卿王之寀授奉直大夫制》:“尚终念生全之德,其无忘死諫之时。”
分類:冒死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