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从官(從官)  拼音:zòng guān
侍从的官吏。《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汉书。卷九。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國語辭典》:常侍  拼音:cháng shì
1.中常侍的简称。参见「中常侍」条。
2.散骑常侍的简称。参见「散骑常侍」条。
《國語辭典》:簪笔(簪筆)  拼音:zān bǐ
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后指将笔插在头上,以备随时记事。《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唐。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诗:「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
《漢語大詞典》:簪白笔(簪白筆)
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緋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漢語大詞典》:中谢(中謝)
(1).官名。古代王侯的侍御近臣。吕氏春秋·去宥:“有中谢佐制者,为 昭釐 谓 威王 曰:‘国人皆曰,王乃 沈尹华 之弟子也。’” 高诱 注:“中谢,官名也。佐王制法制也。”史记·张仪列传:“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 司马贞 索隐:“盖谓侍御之官。”
(2).臣僚受职或受赏后入朝谢恩。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宣宗 ﹞御笔曰:‘ 醴泉 县令 李君奭 可为 怀州 刺史。人莫测也。’ 君奭 中谢,上諭其事。”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甲辰,以 悰 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及 悰 中谢,上劳之。” 胡三省 注:“既受命入谢,谓之中谢。”
(3).古代臣子上谢表,例有“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一类的套语,表示谦恭。后人编印文集往往从略,而旁注“中谢”二字。文选·羊祜〈让开府表〉:“夙夜战慄,以荣受忧。中谢。” 李善 注:“中谢,言臣诚惶诚恐,顿首死罪。”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中谢中贺:“今臣僚上表,所称诚惶诚恐及诚欢诚喜、顿首、稽首者,谓之中谢、中贺。自 唐 以来,其体如此。盖臣某以下,亦略敍数语,便入此句,然后敷陈其详。”
《漢語大詞典》:近班
指近臣的行列。 宋 叶适 《受玉宝贺笺》:“臣欣逢盛典,陪阻近班。” 宋 陆游 《贺留枢密启》:“恭惟某官躬閎深魁硕之资,负刚大直方之气,早推雅望,寖歷近班。”
分類:近臣行列
《漢語大詞典》:近列
近臣的行列。 宋 司马光 《上皇帝谢转正议大夫表》:“伏念臣学不适时,才非经世,谬尘近列。” 宋 陆游 《乞致仕札子》:“曾未几时,亟躋近列。”
分類:近臣行列
《國語辭典》:内臣(內臣)  拼音:nèi chén
1.国内之臣,亦指属下诸侯。《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晋。杜预。注:「天子内臣,不得外交诸侯,故不言使。」《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
2.宫禁亲近之臣。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二十馀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
3.宦官、太监。《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复至南垣一小门,题曰:『不忠内臣之狱。』」
《漢語大詞典》:握兰(握蘭)
(1).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尚书郎﹞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兰,香草。后以“握兰”指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的近臣。《隋书·百官志上》:“自礼闈陵替,歷兹永久,郎署备员,无取职事。糠粃文案,贵尚虚闲,空有趋墀之名,了无握兰之实。” 唐 杨炯 《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入践郎官,含香握兰。” 宋 王禹偁 《赠礼部宋员外阁老》诗:“堪笑白头 王小諫 ,握兰犹未得相亲。”
(2).古时握兰以赠别。《文选·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李善 注:“ 灵运 《南楼中望所知迟客诗》曰‘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擿,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然握兰擿苕,咸以相赠问也。”
(3).喻孝养父母。 唐 刘禹锡 《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参见“ 兰陔 ”。
《國語辭典》:兰陔(蘭陔)  拼音:lán gāi
比喻孝子养亲之意。唐。刘禹锡〈和州送钱侍御自宣州幕拜官便于华州觐省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诗:「兰陔行可采,莲府犹回瞪。」
《國語辭典》:纳言(納言)  拼音:nà yán
职官名:(1)掌传达王命。《书经。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2)侍中的别名。参见「侍中」条。
《國語辭典》:传柑(傳柑)  拼音:chuán gān
宋代上元夜宫中侍宴,贵戚以黄柑分送近臣,称为「传柑」。宋。苏轼 戏答王都尉传柑诗:「侍史传柑玉座傍,人间草木尽天浆。」
《國語辭典》:贵近(貴近)  拼音:guì jìn
居于显要地位且亲近君主的人。唐。白居易〈与元九书〉:「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國語辭典》:内官(內官)  拼音:nèi guān
1.宫中的女官,像妃、嫔、嫱、贵人、美人等是。《左传。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衔,外官不过九品。」
2.国君左右的侍卫官或京官。《旧唐书。卷八八。韦思谦传》:「窃见朝廷物议,莫不重内官,轻外职。」
3.宦官。《金瓶梅》第一四回:「你每内官家财,无可稽考,得之易,失之易。」
《漢語大詞典》:宾王(賓王)
亦作“賔王”。
(1).谓辅导帝王。宾,通“ 儐 ”。语本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王弼 注:“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于王也。”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子大夫选名升学,利用賔王。” 刘良 注:“言当选名之秀,进於太学,利於时用,賔佐王道。”
(2).指辅佐帝王的高官近臣。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自维潦倒风尘,忽焉十载,此来 河 干待渡,徘徊渡口,但有憔悴可怜之状,敢詡鳶肩火色,希冀宾王?”
《漢語大詞典》:公荐(公薦)
宋 代台阁近臣推荐贡举人,谓之“公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故事,每岁知贡举官将赴贡院,臺阁近臣得荐抱才艺者,号曰公荐。”
《國語辭典》:要近  拼音:yào jìn
显贵而能亲近天子的官位。南朝梁。沈约〈奏弹孔稚圭违制启假事〉:「历俸朝班,频登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