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关市(關市)
(1).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周礼·天官·大宰:“七曰关市之赋。” 贾公彦 疏:“王畿四面皆有关门,及王之市廛二处。” 宋 苏辙 《御试制策》:“凡今百姓所为,一物以上,莫不有税。茶、盐、酒、铁、关市之征,古之所无者,莫不并行。” 郭沫若 《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然而涓涓之水,后来成了江河,和私田不能不取赋一样,关市也就不能不征税了。”
(2). 汉 代专指设在边境上的互市市场。魏书·临淮王谭传:“ 汉 与胡通,亦立关市。”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昨夜 匈奴 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 汉 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
(3).指关市的征税。逸周书·大聚:“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士归之,关市平商贾归之。”新唐书·崔融传:“时有司议关市,行人尽征之。” 宋 王安石 《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已云困关市,且復搔林藪。”
(4).指边境上的通商。史记·匈奴列传:“ 孝景帝 復与 匈奴 和亲,通关市,给遗 匈奴 ,遣公主,如故约。”资治通鉴·汉高后四年:“有司请禁关市铁器。” 胡三省 注:“ 汉 於边关与蛮夷通市,谓之关市。”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坚决主张与 汉 和亲,与 汉 朝通关市,研究 汉 朝的文治,归顺 汉 朝。”
(5).指掌管关市的官吏。韩非子·内储说上:“关市乃大恐,而以 嗣公 为明察。”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二年:“﹝ 衞嗣君 ﹞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 胡三省 注:“此盖赂掌关市之官。周礼: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 战国 之时,合为一官。”
《漢語大詞典》:边兵(邊兵)
(1).守边之兵;边防部队。汉书·卢绾传:“ 豨 以郎中封为列侯,以 赵 相国将监 赵 代 边,边兵皆属焉。” 宋 范纯仁 《自警》诗:“俄復统一道,抚民帅边兵。”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七:“至 正德 间, 江彬 用事,引边兵入内操练,而团营之法益坏。”
(2).指边境战事。汉书·五行志下之下:“ 董仲舒 以为宿在毕,主边兵夷狄象也。”晋书·艺术传·戴洋:“昴毕为边兵,主胡夷,故置天弓以射之。” 唐 陈子昂 《上西藩边州安危事》:“顷缘其国有乱,君臣不和,又遭天灾,戎马未盛,所以数求和好,寝息边兵。”
(3).边防用的武器。史记·平準书:“边兵不足,乃发武库工官兵器以赡之。”
(4).边防。 宋 张载 《贺蔡密学启》:“今戎毒日深,而边兵日弛。”
《漢語大詞典》:西鄙
(1).西方的边邑。春秋·庄公十九年:“冬, 齐 人、 宋 人、 陈 人伐我西鄙。” 杜预 注:“鄙,边邑。”北史·齐纪下·幼主:“写筑西鄙诸城,使人衣黑衣为 羌 兵,鼓譟陵之,亲率内参临拒,或实弯弓射人。”
(2).西面边境。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羣臣劝即尊号, 权 不许”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往年孤以 玄德 方向西鄙,故先命 陆逊 选众以待之。” 宋 欧阳修 《论韩琦范仲淹乞赐召对事札子》:“臣伏见自西鄙用兵以来,陛下圣心忧念,每有臣寮言及西事,必皆倾心听纳。”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谈义》:“窃谓既甘心於西鄙,必得志於东藩。”
《漢語大詞典》:四番
(1).四方边境的藩国。《宋书·乐志二》:“訏謨定命,辰告四蕃。”隋书·礼仪志六:“东西南北四藩诸国王章,上藩用中金,中藩用银,并方寸,龟钮。” 唐 杜甫 《客居》诗:“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番。”番,一本作“ 藩 ”。
(2).四次。《三国演义》第八九回:“今被吾擒了四番,有何面目再见人耶!”
《國語辭典》:南边(南邊)  拼音:nán biān
1.方位名。北的对面,即南方。
2.南方的边境。《史记。卷一一三。南越传》:「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漢語大詞典》:郊圻
(1).都邑的疆界;边境。书·毕命:“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孔颖达 疏:“郊圻,谓邑之境界。” 唐 元稹 《徐智岌右监门卫将军制诰》:“ 邠 之地, 后稷 、 公刘 之所理也。俗饶稼穡,土宜六扰,内扞郊圻,外攘夷狄。” 清 顾炎武 《羌胡引》:“四入郊圻躪 鲁 齐 ,破邑屠城不可数。”
(2).郊野,郊外。 唐 高适 《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诗:“同官载酒出郊圻,晴日东驰雁北飞。” 宋 王安石 《次韵再游城西李园》:“我亦悠悠无事者,约君联骑访郊圻。” 清 周亮工 《题〈蕉堂索句图〉》:“丁亥冬初,予由 江 右入 杉关 ,抵 邵武 时,寇遍郊圻。”
《漢語大詞典》:十二峰
亦作“ 十二峯 ”。
(1).指 川 、 鄂 边境 巫山 的十二座峰。峰名分别为: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 唐 李涉 《竹枝词》:“十二峯头月欲低,空聆滩上子规啼。” 前蜀 李珣 《河传》词:“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猨声到客船。” 明 何景明 《竹枝词》:“十二峯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 瞿塘 。” 巫山 的十二峰名亦有异说。参阅 元 刘燻 隐居通议·十二峰名
(2).曲牌总名的一种。属南曲南吕宫,以由《三仙桥》《白练序》《醉太平》《普天乐》《征胡兵》《香遍满》《琐窗寒》《刘泼帽》《三换头》《贺新郎》《节节高》《东瓯令》十二只曲牌组成,故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更有以十数曲串为一曲,而标以总名,如《六犯清音》《七贤过关》《九迴肠》《十二峰》之类,更觉浑雅。”
《國語辭典》:南岭(南嶺)  拼音:nán lǐng
1.山脉名。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边境山地的总称。绵亘于长江与珠江两流域间震旦方向(东北-西南)的老褶曲山脉,全长约一千多公里,是两流域的分水岭。
2.南边的山岭。晋。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宋。苏轼 三月二十九日诗之一:「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
《國語辭典》:瓯脱(甌脫)  拼音:ōu tuō
立于边界的土堡岗哨。《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其边为瓯脱。」唐。张守节。正义:「境上斥候之室为瓯脱也。」也作「区脱」。
《漢語大詞典》:疆事
(1).边界争端。左传·桓公十七年:“夏,及 齐 师战于 奚 ,疆事也。” 杜预 注:“疆事,争疆界也。” 杨伯峻 注:“此为边疆局部战争。”
(2).指边境的防务。宋史·王庶传:“疆事益棘, 钦宗 欲幸 襄 邓 。” 清 王韬 《〈徐忠烈公遗集〉序》:“ 明 之疆事,其坏如此,安可问哉!”
(3).指整治地界等事。《诗·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 清 陈奂 传疏:“凡井牧其邱甸县都之田野,营造径畛涂道之通路,皆我疆事也。”
《漢語大詞典》:无火(無火)
(1).没有火光。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初 坚 之未乱, 关中 土燃,无火,而烟气大起,方数十里中,月餘不灭。”
(2).指古寒食节禁烟火。 唐 王建 《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3).无烽火。谓边境安靖。 唐 赵伯励 《出师赋》:“盖使烽埤无火,亭障息肩。”
《國語辭典》:边报(邊報)  拼音:biān bào
称旧时边远地区所上的紧急情报。《西游记》第四○回:「若做了皇帝,就要留头长发,黄昏不睡,五鼓不眠;听有边报,心神不安;见有灾荒,忧愁无奈。」
《漢語大詞典》:边衅(邊釁)
边境上的争端。 唐 顾况 《塞上曲》:“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边衅既开,三军暴骨。”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武人得势不是起内乱就是开边衅。”
《漢語大詞典》:雁边(雁邊)
泛指我国北方边境。 元 萨都剌 《梦登高山得诗》:“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分類:北方边境
《漢語大詞典》:边琐(邊瑣)
(1).边境官吏情况的记录。语本汉书·丙吉传:“ 吉 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琐,録也。欲科条其人老少及所经歷,知其本以文武进也。”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贤关边琐》:“边琐非边徼,乃文书之録耳。”
(2).亦作“ 边锁 ”、“ 边璅 ”。比喻边境重镇。 宋 范成大 《送陆务观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边锁风雷动,军书日夜飞。” 清 钱谦益 《送郭中书赴督师袁公幕》诗:“近臣寄边琐,此例今所无。” 清 徐昂发 《铁岭关》诗:“山形接北荒,边璅通 恒 代 。”
(3).亦作“ 边锁 ”。指守边的军务。 宋 苏轼 《送蒋颖叔帅熙河》:“正坐喜论兵,临老付边锁。” 元 柳贯 《送马伯庸御史出使河陇》诗:“固谓真儒识边琐,径烦拂士迂朝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