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支韵》:辩之(辩之)
后汉书邓晨传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建武三年徵还京师数宴见说故旧平生为欢晨从容谓帝曰仆竟辩之帝大笑
分类:辩之
《國語辭典》:辩才(辯才)  拼音:biàn cái
1.善于辩论的才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
2.辨析佛法奥义的才能。《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于诸三昧,具足清净,辩才如海,广大无尽。」
《國語辭典》:雄辩(雄辯)  拼音:xióng biàn
强而有力的辩论。唐。李白〈梁甫吟〉:「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唐。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國語辭典》:辩论(辯論)  拼音:biàn lùn
辩驳议论,争论是非。《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老残游记》第八回:「东造便将看老残身上著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遍。」
《國語辭典》:九辩(九辯)  拼音:jiǔ biàn
1.夏代的乐曲。《楚辞。屈原。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汉。王逸。注:「九辩,九歌,禹乐也。」
2.《楚辞》篇名。王逸以为乃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遭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國語辭典》:辩士(辯士)  拼音:biàn shì
1.能说善道的人。《韩诗外传》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也称为「辩人」。
2.早期在戏院为无声电影、外语片解说的人。
《國語辭典》:好辩(好辯)  拼音:hào biàn
喜爱与人争辩。《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分類:喜欢辩论
《漢語大詞典》:明辩(明辯)
(1).谓明显地区分开来。韩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
(2).明智辩给;明畅有条理。北齐书·司马子如传:“ 荣 以 子如 明辩,能説时事,数遣奉使诣闕,多称旨, 孝庄 亦接待焉。”旧唐书·宇文融传:“ 融 , 开元 初累转 富平 主簿,明辩有吏干。”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 名振 ﹞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 宋 陆游 《监丞周公墓志铭》:“辞指明辩,卒皆帖服,无敢讙者。” 清 刘大櫆 《方君墓志铭》:“为童子时,应对长者,言词多明辩。”
《國語辭典》:论辩(論辯)  拼音:lùn biàn
各自据理说明自己的看法,并驳斥对方的缺失。如:「关于这件提案,应由持正、反意见的双方进行论辩,再交由大会表决。」
《國語辭典》:论辨(論辨)  拼音:lùn biàn
1.评量、辨析。《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记》:「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辨得失。」
2.文体名。其体盖源自古代诸子,旨在论證说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有论辨类。今多称为论说文。
《國語辭典》:辩说(辯說)  拼音:biàn shuō
辩解说明。如:「组长在会议中,针对经理对他的企划案的质疑加以辩说。」《荀子。非十二子》:「辩说譬谕,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
《韵府拾遗 铣韵》:能辩(能辩)
晋书𡊮甫传石珩问甫曰卿名能辩岂知寿阳已西何以恒旱寿阳以东何以恒水
《漢語大詞典》:辩明(辯明)
(1).表述明白。史记·孝武本纪:“羣儒既以不能辩明封禪事,又牵拘於古文而不敢骋。”
(2).辩析明白。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七·原棋及苏王:“棋有三焉。围棋,博物志虽曰始於 尧 之授子,而 皮日休 《原弈》,则辩明始於 战国 无疑。”
(3).分辩明白。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我很气,但并不辩明。”
《漢語大詞典》:辩博(辯博)
博学,知识广博。 汉 刘向 说苑·政理:“ 文侯 曰:‘子往矣!是无邑不有贤豪辩博者也,无邑不有好扬人之恶、蔽人之善者也。’”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 边让 ﹞少辩博,能属文。”旧唐书·方伎传·僧玄奘:“ 玄奘 既辩博出羣,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 清 曾国藩 《万寅轩先生家传》:“海内文人以靡丽辩博相高。”
《漢語大詞典》:谈辩(談辯)
亦作“ 谈辨 ”。 谈论。墨子·耕柱:“能谈辩者谈辩,能説书者説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 任圜 ﹞为人明敏,善谈辩。”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名臣:“ 王沂公 奉使 契丹 ,馆伴 耶律祥 颇肆谈辨,深自衒鬻。” 明 叶式 《题〈诚意伯刘公集〉》:“少传性理,长号英特,荐更世故,谈辩至悉。”
分類:谈论
《漢語大詞典》:大辩(大辯)
亦作“ 大辨 ”。 能言善辩。《淮南子·诠言训》:“大道无形,大仁无亲,大辩无声,大廉不嗛,大勇不矜。”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公之广学,其积如山,公之大辨,其流如川。”
分類:能言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