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33,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卑辞
措辞
辞逊
辞行
苦辞
吐辞
辞藻
拜辞
谦辞
清辞
推辞
辞谢
摛辞
雄辞
妙辞
《漢語大詞典》:卑辞(卑辭)
亦作“ 卑词 ”。 言辞谦恭。《公羊传·僖公二六年》:“乞师者何?卑辞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钦士:“不惮屈已,不耻卑辞,而以致贤为首务,得士为重寳。”旧唐书·代宗纪:“ 国清 卑辞遍拜将士,方免祸,一夕而定。”《东周列国志》第十回:“ 楚 初合诸侯,以兵临我,其锋方鋭,未可轻敌。不如卑辞以请成。”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续记》:“﹝ 史济行 ﹞卑词征求我的文稿,我总给他一个置之不理。”
《國語辭典》:措辞(措辭)  拼音:cuò cí
1.表达意见时,所斟酌选用的词语。如:「这篇文章的措辞优美,引人入胜。」汉。王充《论衡。刺孟》:「见彼之问,则知其措辞所欲之矣。」也作「措词」。
2.斟酌选用词语,以表达个人意见。《太平广记。卷四八四。李娃传》引《异闻集》:「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宋。苏轼〈答李昭玘〉:「观足下新制及鲁直、无咎、明略等诸人唱和,于拙者便可格笔,不复措辞。」《老残游记》第一七回:「老残道:『你说出来,我总可以设法。』人瑞道:『除非你承认了要他,才好措辞。』」也作「措词」。
《漢語大詞典》:辞逊(辭遜)
(1).言辞谦逊。管子·小匡:“ 公子举 为人,博闻而知礼,好学而辞逊,请使游於 鲁 ,以结交焉。” 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今日在远而兴慰纳,辞逊意狭,谓其力尽,适以增骄,不足相动。”
(2).辞谢推让。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谐噱》:“有一先新辈少年有风姿,为贵族之有势力者所慕。命十数僕拥至其第,少年欣然而行,略不辞逊。”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阿母怜惜之,顺适其意,婉语辞逊,弗与通。”《天雨花》第二三回:“来了回家男妇等,都来叩见大千金。 申 氏母女忙辞逊,众人遵命尽回身。”
《國語辭典》:辞行(辭行)  拼音:cí xíng
远行前向亲友告别。《史记。卷一二○。汲黯传》:「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也就是这三五天就起身了,今儿个是特意来见兄台辞行。」
《漢語大詞典》:苦辞(苦辭)
(1).忠言,逆耳之言。后汉书·方术传下·公沙穆:“因苦辞諫 敞 , 敞 涕泣为谢,多从其所规。” 唐 元稹 《酬乐天重寄别》诗:“却报君侯听苦辞,老头抛我欲何之?” 宋 苏轼 《叶嘉传》:“上饮踰度, 嘉 輒苦諫,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坚决辞让。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汝阴人》:“﹝少年﹞诣 许 曰:‘小妹粗家,窃慕盛德,欲託良缘於君子,如何?’ 许 以其神,不敢苦辞。”
(3).再三陈说。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三:“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漢語大詞典》:吐辞(吐辭)
亦作“ 吐词 ”。 发言。亦谓写作诗文。 汉 王充 论衡·问孔:“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谓 孔子 不能吐辞也。” 晋 曹毗 《对儒》:“吐辞则藻落 扬 班 ,抗心则志拟高鸿。”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明 杜浚 《嵇康》诗:“吐辞薄 汤 武 ,千载有生气。” 明 汪道昆 《五湖游》:“那渔翁吐辞不俗,想他是江湖散人。” 清 方文 《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吐词惟痛快,忌讳所不顾。当时文网密,肝胆向谁诉。”
《國語辭典》:辞藻(辭藻)  拼音:cí zǎo
经过修饰的精美词语,常指引用的典故或诗文中现有的词语。也作「词藻」。
《國語辭典》:拜辞(拜辭)  拼音:bài cí
告辞道别的敬词。《南史。卷二一。列传。王弘》:「桓玄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拜辞了母亲,又拜了秦老两拜,母子洒泪分手。」
《國語辭典》:谦辞(謙辭)  拼音:qiān cí
1.谦虚的话。《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嚣不欲东,连遣使深持谦辞,言无功德,须四方平定,退伏闾里。」也作「谦词」。
2.谦让而推辞。如:「谦辞不受」。
《漢語大詞典》:清辞(清辭)
清雅的文辞。 汉 陈琳《答东阿王笺》:“清辞妙句,焱絶焕炳。” 唐 岑参 《送弘文李校书往汉南拜亲》诗:“未识已先闻,清辞果出羣。”
分類:清雅文辞
《國語辭典》:推辞(推辭)  拼音:tuī cí
拒绝。唐。白居易 对酒诗五首之四:「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久闻世兄才品过人,所以朝廷仿古徵辟大典,我学生要借光,万勿推辞。」
《國語辭典》:辞谢(辭謝)  拼音:cí xiè
婉拒、推辞。如:「她辞谢所有邀约,在家陪伴年老的双亲。」
《漢語大詞典》:摛辞(摛辭)
亦作“ 摛词 ”。 铺陈文辞。 晋 郭璞 《〈方言〉序》:“类摛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晋书·陈寿虞溥等传赞:“ 彪溥 励节,摛辞综理。” 唐 孙樵 《与王霖秀才书》:“储思必深,摛词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何以酬嘉惠,摛词代篚筐。”《“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工商学界对外宣言》:“沥诚摛词,惟 欧美 诸友邦人士共鉴之。”
《漢語大詞典》:雄辞(雄辭)
气魄宏大、才情横溢的言论或文章。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雄辞变文名,高价喧时议。” 宋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其雄辞閎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宋 陆游 《贺薛安抚兼制置启》:“杰作雄辞,散落四夷之远。”
《骈字类编》:妙辞(妙辞)
徐陵麈尾铭拂静尘暑引饰妙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