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返覆
亦作“ 返復 ”。
(1).重复多次;再三。魏书·天象志三:“先是,去年九月至於五月,岁再犯轩辕大星;八月庚寅至二年三月,填再犯鬼积尸。岁星主农事,轩辕主雪霜风雨之神。返覆由之,所以告黄祇也。”《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蝉声返覆穿踈牖,柳影彫残对病床。” 清 蒲松龄 《翻魇殃》第四回:“低头返復自思量,若俺丈人来,是该怎样?”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把《礼魂》那首歌返复歌唱,唱到适度为止。”
(2).变化无常。魏书·袁翻传:“如其奸回返覆,孤恩背德者,此不过为逋逃之寇,於我何损。”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大驾再迁,亦 怀光 之返覆也。”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四年:“形移势变,返覆万端;陵人者易败,戒惧者难攻。”
《漢語大詞典》:申重
再三;反复强调。荀子·仲尼:“端愨以守之,顿穷则疾力以申重之。” 杨倞 注:“申重,犹再三也。”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故古之圣王,其於仁义也,申重而已。”
《漢語大詞典》:不壹而三
再三;多次。《孔子家语·弟子行》:“ 子贡 既与 卫将军 文子 言。适 鲁 ,见 孔子 曰:‘ 卫将军 文子 问二三子之於 赐 ,不壹而三焉。 赐 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分類:再三
《漢語大詞典》:二三
(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漢語大詞典》:重叠(重疊,重曡)
亦作“ 重曡 ”。亦作“ 重迭 ”。
(1).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形容多。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交加累积,重叠增益。”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吾惧富贵重曡,若再实,木根必伤也。” 宋 梅尧臣 《永城杜寺丞大年暮春白杏花》诗:“殷勤胜菖叶,重曡为农时。”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四时中惟有春三月,光阴富贵,景物重叠。” 清 梦麟 《夜过青浦》诗:“重迭林景昏,微茫峰色浅。” 冰心 《往事(二)》之三:“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迭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
(2).引申为再三。 唐 元稹 《赛神》诗:“主人中罢舞,许我重叠论。”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冀其可厚赂和解,勉諭重叠。”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卫公 惊喜垂涕,曰:‘大门官,小子岂敢当此荐拔?’寄谢重迭。”
(3).重复;雷同。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帝王运兆下·乾德名年》:“ 建隆 末将改年号,宣示宰臣,择前代所未用者,不得重曡。”
《漢語大詞典》:再三
(1).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易·蒙:“初筮告,再三瀆,瀆则不告。” 孔颖达 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褻瀆,瀆则不告。”史记·孔子世家:“﹝ 齐 ﹞陈女乐文马於 鲁 城南 高门 外。 季桓子 微服往观再三,将受。” 唐 李白 《南阳送客》诗:“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老残游记》第二回:“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 朱自清 《背影》:“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2).犹言非常,极其。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 霸王 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繆。”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未曾过门的时节,我替那女子十分担忧,又与这村郎再三害怕,不知进门的时节,怎生吵闹,何计调停。”
《漢語大詞典》:反覆
亦作“ 反復 ”。
(1).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復道也。” 朱熹 本义:“反復,重復践行之意。”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諫,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后汉书·陈蕃传:“言及反覆,诚辞恳切。”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
(2).变化无常。《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朱熹 集传:“反覆,倾侧无常之意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和亲:“反復无信,百约百叛。”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寄子由》诗之四:“岁月如宿昔,人事几反覆。”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故世道反覆,相寻亦无一定。” 陈白尘 《大风歌》第五幕:“当年他投奔 高皇帝 之时,我等大都说他是反复乱臣?”
(3).翻转,颠倒。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夫 庄周 安知有毁誉哉!彼盖不胜天下之颠倒反覆於名实者,故激而为是言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覆。”
(4).倾覆;倾动。战国策·赵策二:“欲反覆 齐国 而不能。”文选·班固〈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 李善 注:“反覆,犹倾动也。”
(5).动荡,动乱。后汉书·伏湛传:“遭时反覆,不离兵凶。” 宋 李纲 《议迎还两宫札子》:“宗社颠危,天下反覆。” 清 顾炎武 《井中心史歌》:“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鵠。”
(6).来回;往返。后汉书·耿弇传:“我至 长安 ,与国家陈 渔阳 、 上谷 兵马之用,还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数十日。”陈书·周文育传:“﹝ 文育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 唐 罗隐 《芳树》诗:“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覆无终已。”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 巩 辞不能,书反復至五六,辞不获。”《西游记》第二八回:“乘龙福老,往来必定皱眉行;跨鹤仙童,反覆果然忧虑过。”
(7).再三考虑;再三研究。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 宋 苏舜钦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反復身世,惘然莫知。”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愿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轻事改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及反覆明史·土司传,始知 明 代用兵多者,皆在 滇 粤 土司之地,汉兵三而土兵七。”
(8).指反覆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反覆。”原注:“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覆成文也。 李 公《诗格》有此二十字诗。” 郭绍虞 校释引《冰川诗式》所举一例为:“碧天临逈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歛闲亭。”并谓“此二十字,连环读,反覆成诗四十首”。
(9).修辞格之一。用同一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感的修辞手法。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孟子·万章上:“ 子产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上例句都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10).重迭。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山反覆而参错,水遶灌而縈薄。”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送别》:“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漢語大詞典》:三叠(三疊)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迭。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阳关三迭:“余在 密州 , 文勛 长官以事至 密 ,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2).三首。 宋 岳珂 桯史·李白竹枝词:“是夜宿於驛,梦 李白 相见於山间。曰:‘予往謫 夜郎 ,於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子细,忆集中无有,三诵而使之传焉。’”
(3).犹三通,三遍。 宋 梅尧臣 《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诗:“书之空自知,城上鼓三叠。”
(4).犹三折。指 庐山 三迭泉 。 宋 戴复古 《庐山》诗:“九叠屏风三叠水,更无诗句可形容。” 元 李洞 庐山记:“四围峦障欲合,泉若琼帘,从空悬布,为三叠而下。”
《漢語大詞典》:切切
相互敬重切磋勉励貌。广雅·释训:“切切,敬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导之以道而勿强也,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憘憘,朋友切切。”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朋友之集,类味之游,莫切切进德,誾誾修业,攻过弼违,讲道精义。”
(1).急切,急迫。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夫辩国家之政事,论执政之得失,何不徐徐道理相喻,何至切切如此乎?” 宋 朱熹 《壬午应诏封事》:“切切然今日降一詔,明日行一事。”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且吾闻 金吾 亦人杰也,公切切焉欲其讲学,是何主意?”
(2).哀怨、忧伤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子胥 知王好之,每入与语,遂有勇壮之气,稍道其讎,而有切切之色。”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形惸惸而外施,心切切而内圮。” 唐 韦夏卿 《别张贾》诗:“切切别思缠,萧萧征骑烦。” 宋 梅尧臣 《思归赋》:“切切余怀,欲辞印綬。”红楼梦第二六回:“独立墻角边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3).恳挚。后汉书·窦武传:“而詔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 宋 梅尧臣 《送韩六玉汝宰钱塘》诗:“今逾二十年,志愿徒切切。” 明 李东阳 《泊故城》诗:“同袍乌臺彦,待我心切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小年》:“主人切切挽留,不闻应答。”
(4).深切。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王荆公 退居 钟山 ,切切以 吕吉甫 为恨。”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三折:“我想兄弟一别,早已三年光景,时常切切在心,未敢有忘。” 明 袁宏道 《叙梅子马王程稿》:“ 梅子 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义居:“自以身在季,不得专,切切为恨。”
(5).再三告诫之词。多用于下行公文结尾。 清 林则徐 《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切切!”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兹留数语,令尔细思,或有幡然之悟,执此求见,仍不失为中土花民也。切切。此諭。” 毛泽东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切切。此布。”
(6).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诗·桧风·素冠》“我心藴结兮” 毛 传:“援琴而絃,切切而哀作。”后汉书·窦武传:“外閒切切,请出御 德阳前殿 。”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穿楼而过,闻人语切切。” 鲁迅 《彷徨·祝福》:“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7).象声词。形容声音凄切。 南朝 齐 谢朓 《宣城郡内登望》诗:“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 唐 皇甫冉 《魏十六还苏州》诗:“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前蜀 贯休 《夜夜曲》:“蟪蛄切切风骚骚,芙蓉喷香蟾蜍高。” 宋 罗烨 《姑苏钱氏归乡壁记于道》诗:“碧落翩翩飞雁过,青山切切子规啼。”《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切切夕风急,露滋庭草湿。良人去不回,焉知掩闺泣。”
《漢語大詞典》:叮咛(叮嚀)
(1).再三嘱咐。 唐 寒山 《诗》之二一六:“自古多少圣,叮嚀教自信。” 宋 康与之 《满江红·杜鹃》词:“镇日叮嚀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説: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平儿 等不免叮嚀了好些话。只有 巧姐儿 惨伤的了不得。” 柯岩 《特邀代表》:“从此,每次回家前后全班互相叮咛:回家可别犯错误呀,可要按时返校呵。”
(2).犹殷勤。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僧晏通:“过者 易定 军人也,即下马熟视,悦其都冶,词意叮嚀,便以后乘挈行焉。” 唐 鲍溶 《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诗之五:“闻道中山酒,一杯千日醒。黄鶯似传语,劝酒太叮嚀。”
(3).仔细。 元 无名氏 《符金锭》第三折:“我这里叮嚀覷了他模样,办着片志诚心便央。”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马儿行嘱付叮嚀记:鞍心马户将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
(4).分明;清楚。《敦煌曲·太子入山修道赞》:“宫中闻唤太子声甚叮嚀。”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四折:“我今日叮嚀的説破,教你仔细的皆知。” 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二折:“我对着这烛底花前説叮嚀。”
《漢語大詞典》:谆谆(諄諄)
(1).反复告诫、再三丁宁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朱熹 集传:“谆谆,详熟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裴駰 集解:“谆,止纯反。告之丁寧。” 宋 王安石 《杨刘》诗:“疑似已如此,况欲谆谆诲。” 吴晗 《他们走到它的反面》:“在逝世前,还谆谆告诉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 美 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2).噜苏,絮絮不休貌。《西游记》第十八回:“ 老高 ,你空长了许大年纪,还不省事……替你家擒得妖精,捉得鬼魅,拿住你那女壻,还了你女儿,便是好事,何必谆谆以相貌为言!”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 璇 正色曰:‘至亲骨肉,无所用伪,吾所以谆谆致詰者,自有深意,兄何见外之甚也。’”
(3).迟钝昏乱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谆谆,眊乱也。”
(4).忠谨诚恳貌。后汉书·卓茂传:“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李贤 注:“谆谆,忠谨之貌也。”新唐书·豆卢钦望传:“ 钦望 居宰相积十餘年,方 易之 、 三思 等怙势宣烝,窥间王室,戮忠戚,觖冀非常,不能有所裁抑,独谨身谆谆自全。”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署中有自撰数联,皆谆谆以爱民止讼为心。”
《漢語大詞典》:苦口
(1).味苦难尝。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 唐 元稹 《为令狐相国谢赐金石凌红雪状》:“念臣有丹赤之愚,故赐臣以洗心之物;察臣有木訥之性,故赐臣以苦口之滋。”
(2).不辞烦劳地再三规劝。宋书·赵普传:“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復来奏,嘉愧实深。” 清 李渔 《凰求凤·堕计》:“我方纔在里面,已曾苦口劝他,等他出来,讨箇决烈便了。”
《漢語大詞典》:反复(反復)
见“ 反覆 ”。亦作“ 反復 ”。
(1).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復道也。” 朱熹 本义:“反復,重復践行之意。”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諫,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后汉书·陈蕃传:“言及反覆,诚辞恳切。”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
(2).变化无常。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朱熹 集传:“反覆,倾侧无常之意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和亲:“反復无信,百约百叛。”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寄子由》诗之四:“岁月如宿昔,人事几反覆。”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故世道反覆,相寻亦无一定。” 陈白尘 《大风歌》第五幕:“当年他投奔 高皇帝 之时,我等大都说他是反复乱臣?”
(3).翻转,颠倒。 三国 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夫 庄周 安知有毁誉哉!彼盖不胜天下之颠倒反覆於名实者,故激而为是言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覆。”
(4).倾覆;倾动。战国策·赵策二:“欲反覆 齐国 而不能。”文选·班固〈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 李善 注:“反覆,犹倾动也。”
(5).动荡,动乱。后汉书·伏湛传:“遭时反覆,不离兵凶。” 宋 李纲 《议迎还两宫札子》:“宗社颠危,天下反覆。” 清 顾炎武 《井中心史歌》:“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鵠。”
(6).来回;往返。后汉书·耿弇传:“我至 长安 ,与国家陈 渔阳 、 上谷 兵马之用,还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数十日。”陈书·周文育传:“﹝ 文育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 唐 罗隐 《芳树》:“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覆无终已。”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 巩 辞不能,书反復至五六,辞不获。”《西游记》第二八回:“乘龙福老,往来必定皱眉行;跨鹤仙童,反覆果然忧虑过。”
(7).再三考虑;再三研究。 唐 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 宋 苏舜钦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反復身世,惘然莫知。”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愿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轻事改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及反覆明史·土司传,始知 明 代用兵多者,皆在 滇 粤 土司之地,汉兵三而土兵七。”
(8).指反覆诗。 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反覆。”原注:“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覆成文也。 李 公《诗格》有此二十字诗。” 郭绍虞 校释引《冰川诗式》所举一例为:“碧天临逈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歛闲亭。”并谓“此二十字,连环读,反覆成诗四十首”。
(9).修辞格之一。用同一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感的修辞手法。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孟子·万章上:“ 子产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上例句都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10).重迭。 南朝 梁 江淹《水上神女赋》:“山反覆而参错,水遶灌而縈薄。”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送别》:“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漢語大詞典》:三思
谓少思长,老思死,有思穷。荀子·法行:“ 孔子 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孔子家语·三恕》:“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再三思考。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 子 闻之,曰:‘再,斯可矣。’” 汉 张衡 《东京赋》:“宪先灵而齐轨,必三思以顾愆。”南史·毛喜传:“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清 洪升 《长生殿·埋玉》:“若军心安,则陛下安矣。愿乞三思。”
《漢語大詞典》:三沐
再三沐浴。表虔敬。 清 曹寅 《竹村惠砚》诗:“三沐论交期白首,八行视草玷清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