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厚貌深辞(厚貌深辭)
见“ 厚貌深情 ”。
《國語辭典》:厚貌深情  拼音:hòu mào shēn qíng
比喻人貌似忠厚,而内心实不可测。《庄子。列禦寇》:「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漢語大詞典》:厚猊深辞
见"厚貌深情"。
《分类字锦》:吉人辞寡(吉人辞寡)
易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世说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漢語大詞典》:积极修辞(積極修辭)
修辞两大手法之一。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出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如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轔轔,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不说车行、马嘶,而说“车轔轔,马萧萧”,就是运用了积极修辞的手法。修辞学上各种辞格,都是积极修辞的方法。
《漢語大詞典》:瘠义肥辞(瘠義肥辭)
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以 宋 颜延之 为代表的一派骈文,偏重辞采,非对偶不成句,非用事不成言,形体是很美观的,但冗长堆砌,意少语多(所谓‘瘠义肥辞’),也是这一派的通病。”
《漢語大詞典》:归去来兮辞
辞赋篇名。东晋陶渊明作。写作者从彭泽县令任上辞官还乡途中的怡悦之情,以及想像中的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文字流畅优美,表达了作者恬淡的胸襟和回归自然的决心。
《漢語大詞典》:过甚其辞(過甚其辭)
话说得超过了实际。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三:“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为我是过甚其辞。” 沙汀 《淘金记》十九:“当第一天传锣号召那些身居黑籍的可怜虫的时候,因为那打更匠的过甚其辞,大家以为真的不出任何费用,来的很是不少。”亦作“ 过甚其词 ”。 茅盾 《子夜》二:“市面上的消息也许过甚其词。”
《分类字锦》:固辞二考(固辞二考)
唐书卢迈传迈进给事中俄会考课迈以不满岁固辞二考缙绅高其让
分类:考课
《分类字锦》:冠军辞宅(冠军辞宅)
梁元帝谢敕赐第启昔狼望未平冠军辞宅马池犹隔雍丘让邸臣惭霍曹远志但识君命无违再思庸陋九殒非荅
分类:宅舍
《分类字锦》:海燕辞巢(海燕辞巢)
罗隐辞宣武郑尚书启海燕辞巢即摧萍影林乌绕树忽轸蓬心
分类:羁旅
《國語辭典》:含糊其辞(含糊其辭)  拼音:hán hú qí cí
话说得不清楚、不明白。如:「交代事情必须一清二楚,不可含糊其辞。」
《漢語大詞典》:含糊其词(含糊其詞)
亦作“ 含糊其辞 ”。 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东周列国志》第五七回:“二人先受 岸贾 ( 屠岸贾 )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 赵 氏分辨。”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也曾问过,无奈他含糊其词,只説在个‘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住。”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其实这只要看政府巧电的含糊其辞,也就够证明了。”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 金树旺 含糊其词说,同情地看着那乡长戴上草帽,失望地出去了。”
《漢語大詞典》:不辞而别
不向人告别就离开。例如:他不想跟她去商议,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给她个不辞而别。——老舍《骆驼祥子》
不辞而别,匆匆离去,偷偷地离开,尤指未付款而离开
《分类字锦》:不辞寒挫(不辞寒挫)
司空图 白菊诗 不辞暂被霜寒挫,舞袖招香即却回。
分类:菊花
《国语辞典》:不辞劳苦(不辞劳苦)  拼音:bù cí láo kǔ
不推却辛劳艰苦。如:「为人父母总是不辞劳苦地为养育子女努力工作。」《红楼梦》第九一回:「我给他送东西,为大爷的事不辞劳若,我所以敬他,又怕人说瞎话,所以问你。」
《國語辭典》:驳辞(駁辭)  拼音:bó cí
1.杂乱的言辞。如:「他的那篇文章中多驳辞。」
2.辩驳的文辞。如:「他的驳辞理直气壮。」「事实摆在眼前,更让他难有驳辞的空间。」